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蘇軾的詩 > 卜算子·感舊

卜算子·感舊

[宋代]:蘇軾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顏老。

卜算子·感舊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四川的人來到江南,會把江南的風光牢牢記在心里。四川和江南的風景有很多相似處,要游覽就要及早去。

現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來到了西湖邊上。要盡情的飲酒,應好好看看彼此,發現只有我們變老了。

注釋

蜀客:詞人自稱,蜀,四川的簡稱。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吳山:在杭州。吳,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帶。

風流:此指風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樣被人稱道。

藉(jiè):坐臥其上。

莫惜尊前:指盡情飲酒行樂。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

2、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3、葉嘉瑩.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94-196

卜算子·感舊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蘇軾在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返回錢塘的途中,創作了此詞,寄給在杭州的同僚和詩友陳襄。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卜算子·感舊鑒賞

  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開端從自身宦游的行蹤說起,并傾注了對杭州的懷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吳山”,借指杭州,前者從地理位置說,后者則從山水美景說。“長憶”,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個“好”字則概括了對杭州的總體印象。事實上,詞人從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開始,就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贊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將之湖州戲贈莘老》),甚至說“故鄉無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詩筆,盡情地歌頌和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留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詩篇。因此,詞人說他“長憶吳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誠,雖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吳、蜀作了比較,表達了早歸的愿望:“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所說的“歸去”是指歸杭州或是歸故鄉(蜀地),敘“自京口還錢塘道中”一語說得很清楚,當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吳蜀風流自古同”,那么歸吳(杭州)也就形同歸蜀,與上文懷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歸后同游共飲的情景。過片承上“歸去”句,展開了與陳襄同游西湖的想象:“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兩人坐在西湖邊碧綠的草地上,共賞大自然美景,這是富有詩意的賞心樂事。妙在詞人不作平平敘寫,而是將溫馨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想象“迭印”在一起,這就平添了詩的意蘊。兩句既表達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來寫,與上文“吳山好”、“吳蜀風流”相照應。篇末兩句進而想象共飲的情景,要友人在宴會上仔細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顏變得衰老了。這兩句扣合著自身行役在外、數月未歸的經歷,流露出歲月流逝、羈旅勞苦的感慨。出語坦率而略帶詼諧,這是真摯的友情一種自然的表露。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春興

明代韓邦靖

十里晴煙散薜蘿,輕寒乍暖試清和。

柳眉杏臉桃花淚,各有春愁誰最多。

謁柳公祠 其二

清代張邦柱

白日悲歌荔子丹,愚溪橋下水漫漫。柳公巖古長留姓,司馬塘今尚紀官。

遺廟兩州尸祝在,穹碑一片墨痕殘。清時無復徵蛇乳,閭左恬熙賦役寬。

燕堂詩

宋代蔡茲

世情日澆道情深,悔不林泉早脫簪。

一世簡編胎后葉,百年香火奉先心。

山間 其二

清代沈光文

生平未了志,每每托逃禪。不遂清時適,聊耽野趣偏。

遠鐘留夜月,寒雨靜江天。拯渙方乘木,才弘利涉川。

題致仕袁成均燕申亭

宋代呂陶

掛冠歸后愛林泉,擇地為亭欲看山。清畫絕無塵坌到,白云常與性情閒。

詩書教子雍容外,琴酒娛賓笑傲間。堂構不隳門有慶,綵衣終約錦衣還。

題扇二十四首

宋代曹勛

瀰瀰水檻俯橫橋,水面新荷影動搖。

時向青空飛白鷺,不妨悲翠立蘭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