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潘閬的詩 > 酒泉子·長憶西湖

酒泉子·長憶西湖

[宋代]:潘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長憶西湖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經(jīng)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樓臺上,扶欄遠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兩兩的釣魚小船, 小島上天高淡遠的號色。

最難忘的是,一陣悠揚的笛聲隱隱約約地從蘆花蕩里傳長時, 驚動了棲息在那里的白鷺, 它們倏地成群飛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艷羨神往, 因此一旦離開它,閑暇時, 又撩起我垂釣的情趣,開始整修釣魚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涼爽闊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釋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盡日:整天。

憑:靠著。

闌(lán):橫格柵門。

島嶼: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島。

依約:隱隱約約。

白鳥:白鷗。

水云:水和云融為一起,淡藍乳白相間,給人清涼爽快之感,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參考資料:

1、李振國主編 .《宋詞譯評》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0.07 :第2頁 .

2、徐培均主編 .《唐宋詞吟誦》 .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2001 :第115頁 .

酒泉子·長憶西湖創(chuàng)作背景

  潘閬共作《酒泉子》十首,來吟詠錢塘地區(qū)的自然景物,是憶杭州的組詞。每首詞都以“長憶”起句,是宋詞中最早的組詞。把山水形勝作為詞的描寫重點,作者潘閬可以說是一個早期嘗試者。此詞寫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

參考資料:

1、謝真元主編 .《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 .北京市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7.2 :第2頁 .

酒泉子·長憶西湖鑒賞

  詞上片寫到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憑欄遠眺,西湖水如明鏡,孤山景色清爽,幾只漁船悠然自得,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幅遠近相宜、意趣恬淡的優(yōu)美畫面,寫景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叭齼蓛舍烎~舟,島嶼正清秋?!鼻熬鋵戯L(fēng)物,后句寫背景,相映生輝?!叭齼蓛伞本潼c漁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擾不喧的意思。以“三三兩兩釣魚舟”映襯湖水的寬闊,以笛聲依約、白鳥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將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筆端,描寫極富詩情畫意,經(jīng)“憶”字提示,下文便從現(xiàn)實中脫開,轉(zhuǎn)入回憶。接下來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當(dāng)年無盡的棲遲,用感情帶動寫景。“憑闌樓上”用到這里,表明作者終日留戀的同時,還使以下諸景因之入目無遺。

  詞下片蘆花叢中傳來依約的笛聲,驚動了白鳥從水里飛起,用“忽驚起”狀白鳥(即白鷺)翩然而逝、倏然而驚的形態(tài),色彩明快,頗具情味,樸實的白描中透出空靈。“別來”二字將思路從回憶拉到現(xiàn)實?!伴e整釣魚竿”不僅應(yīng)上片之“釣魚舟”,而且以收拾魚竿、急欲赴西湖垂釣的神情,襯托憶西湖憶得不能忍耐、亟想歸隱湖上的念頭。詞之下片,營造出釣翁漁隱出沒的寥闊蒼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詞人的“出塵”思想。

  全詞情景交融,先寫西湖光景,后寫憶者之情。詞中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選景高潔,情調(diào)閑雅,用筆淡煉,純用白描,藝術(shù)手法甚為高超。結(jié)尾與起首自然照應(yīng),用筆清閑。全篇意境悠遠,情懷逍遙,表現(xiàn)了作者吟詠瀟灑、舒卷自如的過人才氣。

潘閬簡介

唐代·潘閬的簡介

潘閬(?~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任滁州參軍。有詩名,風(fēng)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 ? 潘閬的詩(108篇)

猜你喜歡

送朱仲文運干還蜀 其二

宋代王十朋

君歸應(yīng)過無喧室,我夢遙馳無隱齋。帶得江山在詩卷,種成楊柳系離懷。

定先春到夔門里,莫遣音疏霅水涯。故舊相逢倘相問,為言老欲乞殘骸。

挽趙秋曉

宋代張孺子

早袖經(jīng)綸手,歸歟臥首陽。

可憐心錦繡,不補帝衣裳。

木犀花 其二

宋代方一夔

招隱誰招到碧巖,自嫌黃綬映青衫。月光童子分根柢,金粟如來混圣凡。

勝賞莫辭空百盞,麗酬不記達千函。竦身便脫塵埃去,徑上清虛謝轡銜。

眾口

明代郭之奇

結(jié)繩時遠,眾口喁噞。載聲于腕,墨深管铦。陷文不顧,甘諛樂疢,諱疾忘砭。

誰能響邇,或恐揚燖。宜彼金人,銘背三緘。

金壇王叟六十壽之

明代王世貞

同是緱山裔,況同花甲周。唯偏金壇隱,獨領(lǐng)瑤池秋。

瑤池碧桃若雞卵,更有交梨大于盌。君如欲勒弇嶺名,共策踰輪追穆滿。

九日

宋代方岳

逢人提菊賣,方省是重陽。

山曉雨初霽,江秋樹亦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