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蘇軾的詩 > 刑賞忠厚之至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代]: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chuàng)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眴韬?,盡之矣??梢再p,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于爵祿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狈蚓又褋y,豈有異術(shù)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洞呵铩分x,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刑賞忠厚之至論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他們是多么地深愛著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擔憂,而且用君子長者的態(tài)度來對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獎賞他之余,又用歌曲贊美他,為他有一個好開始而高興,并勉勵他堅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處罰他之余,又哀憐同情他,希望他拋棄錯誤而開始新生。歡喜和憂傷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聲音,見于虞、夏、商、周的歷史書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繼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開始衰落。然而穆王還是吩咐大臣呂侯,告誡他使用“祥刑”。他說的話憂愁卻不悲傷,威嚴卻不憤怒,慈愛而能決斷,有哀憐無罪者的好心腸。因此,孔子把這篇《呂刑》選進《尚書》里。

  古書上說,“獎賞時如有可疑者應(yīng)該照樣留在應(yīng)賞之列,為的是推廣恩澤;處罰時遇有可疑者則從應(yīng)罰之列除去,”為的是謹慎地使用刑法。堯當政時,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處死一個人,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yīng)當寬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執(zhí)法堅決,而贊美帝堯用刑寬大。四岳建議:“鯀可以任用?!眻蛘f“不可!鯀違抗命令,毀謗同族?!边^后,他還是說“試用一下吧。”為什么堯不聽從皋陶處死犯人的主張,卻聽從四岳任用鯀的建議呢?那么圣人的心意,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了。

  《尚書》說:“罪行輕重有可疑時,寧可從輕處置;功勞大小有疑處,寧可從重獎賞。與其錯殺無辜的人,寧可犯執(zhí)法失誤的過失。”唉!這句話完全表現(xiàn)出忠厚之意??梢再p也可以不賞時,賞就過于仁慈了;可以罰也可以不罰時,罰就超出義法了。過于仁慈,還不失為一個君子;超出義法,就流為殘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過,義法是不可超過的。古人獎賞不用爵位和俸祿,刑罰不用刀鋸。用爵位、俸祿行賞,只對能得到爵位、俸祿的人起作用,不能影響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祿的人。用刀鋸作刑具,只對受這種刑的人起作用,對不受這種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賞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祿來獎賞;也知道天下的罪惡是罰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鋸來制裁。所以當賞罰有疑問時,就以仁愛之心對待。用君子長者的寬厚仁慈對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繼回到君子長者的忠厚仁愛之道上來,所以說這就是賞罰忠厚到了極點??!

  《詩經(jīng)》說:“君子如果高興納諫,禍亂就會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讒言,禍亂也會快速止息?!本又瓜⒌渷y,難道有異術(shù)嗎?他不過是適時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離仁慈寬大的原則罷了。《春秋》的大義是,立法貴嚴,責人貴寬。根據(jù)它的褒貶原則來制定賞罰制度,這也是忠厚之至?。?/p>

注釋

⑴吁俞:吁,疑怪聲;俞,應(yīng)詞也。

⑵歡休:和善也。

⑶慘戚:悲哀也。

⑷呂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論作刑法。

⑸祥刑:刑而謂之祥者,即刑期無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⑹賞疑從與:言與賞而疑,則寧可與之。

⑺罰疑從去:言當罰而疑,則寧可去之。

⑻士:獄官也。

⑼四岳:唐堯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諸侯。一說為一人名。

⑽鯀:傳說大禹之父,四兇之一。

⑾方命:逆名也。

⑿圯族:猶言敗類也。

⒀忍人:謂性情狠戾之人也。

⒁祉:猶喜也。

⒂遄:速也。

⒃沮:止也。

刑賞忠厚之至論鑒賞

背后的故事

  《刑賞忠厚之至論》是蘇軾二十一歲考進士的試卷文字。宋人曾作為逸話流傳,說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的禮部考試,請詩人梅圣俞閱卷,梅閱此文后以為有“孟軻之風(fēng)”,薦于歐陽修。此時歐陽修門下士曾鞏也在同試,他倆認為此文優(yōu)異,可能是曾鞏作的,歐陽修為了避嫌不敢定為第一,遂降為第二。但是文中所舉堯與皋陶的對刑法的互相制約的例證,不知其出處,待蘇軾拜見問他,蘇軾笑道:想當然耳。竟是他捏造出來哄騙試官的,歐,梅因其才高,也不介意。實際所引事例出于《禮記·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蘇軾臨考時誤記為堯的事了。好事者因不知出處,遂加以增飾,造作出這段佳話來。但從這佳話中也反映出古代應(yīng)試文字的情況。對于這類文字不應(yīng)過于執(zhí)著,認為真的表達了作者的見解,其實不過是為了被取中而故作姿態(tài)。在這篇和下面幾篇所選的蘇軾的幾篇論文,就都是蘇軾為應(yīng)試而擬作的文字。蘇軾在其《答李之儀書》中曾說自己年輕時“讀書作文,專為應(yīng)舉而已”,又因應(yīng)舉制策課,就寫了些“妄論厲害,攙說得失”的文章,“此正制科人習(xí)氣”。這局客氣話,雖含有遁詞成分,但也道出其中幾分真情。所以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應(yīng)予考慮。

題目出處

  本篇題目出自《尚書·大禹謨》偽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為了扣題,其立論不過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堯舜周孔,屬于當時的濫調(diào)。但是作者在扣緊題目布局謀篇,引用圣經(jīng)賢傳與論據(jù)緊密結(jié)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筆酣暢,說理透辟。用這些手段來引起考官的注意,則是很成功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代王安石執(zhí)政后,立即對取士制度進行改革,廢止了考詩賦,而改用經(jīng)義,以發(fā)表政治見解的時務(wù)策作為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以便選拔一些通經(jīng)致用的人才,為變法服務(wù)。這種政論性文體稱為策論。策論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問題展開論述,即論證某項國家政策或?qū)Σ叩目尚行耘c合理性,側(cè)重于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靶藤p忠厚之至論”就是宋嘉祐二年禮部進士考試策論的題目。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干樓晚眺 其一

明代李贄

呼朋萬里外,拍手層霄間。塞晚浮煙重,天空歲月閑。

斷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聲歌在,更殘且未還。

汴渠掛帆

宋代劉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

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里。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

偶成

明代賀欽

年老睡還少,夜長醒更多。土床煙火足,趺坐默吟哦。

八聲甘州?秋怨和柳七韻

清代彭孫遹

點清霜、一夜渡河來,木葉竦高秋。最傷心時候,西風(fēng)旅夢,殘月江樓。

何事南來北往,行役不知休?;厥桩斈晔?,飆散云流。

送曹伯高 其一

宋代曾豐

絳帳橫經(jīng)后,青燈曲幾前。酒杯閒留坐,茶椀幾忘眠。

虛受口三益,平反詩十愆。未闌賓主意,相約更明年。

萬丹漁村

清代史廷賁

自與魚蝦侶,敢辭煙雨迷。攜群謀作室,聚落半依堤。

短棹橫天上,長竿掛月低。絲綸隨手結(jié),莫笑此卑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