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劉禹錫的詩 > 酬樂天詠老見示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勵志 
展開閱讀全文 ∨

酬樂天詠老見示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終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參考資料:

1、侯健.《養生箴言:歷代名家養生詩欣賞》.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222

酬樂天詠老見示鑒賞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于“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著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發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經事還諳事……下此便翛然”四句從另一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為,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后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后兩段一反一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后兩句尤為精辟,實為警策之語,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劉禹錫簡介

唐代·劉禹錫的簡介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 劉禹錫的詩(654篇)

猜你喜歡

題深省庵

宋代蒲壽宬

結草為庵寄一枝,鐘魚聊復事清規。

野蔬入供無人識,古柏為香有佛知。

百舌

宋代潘牥

問渠得似山間日,猶自筠籠叫不停。

我亦多言私自省,再三守口要如瓶。

長山謁范公祠四絕 其三

明代張吉

拜相后先公與馬,公多容色馬多憂。若更慶歷為元祐,公亦須憂到死休。

元基席上再送士儀

明代蕭顯

離席因君薦木桃,碧缸新酒瀉春濤。詩盟遞結東西社,坐客平分上下曹。

簾動午風花氣暖,幾當晴日篆煙高。狂歌亦是驪駒曲,三疊陽關意未豪。

次吳白樓卷中韻

明代林俊

文會雞鳴記往年,秋山回首四朝前。典刑數老今誰在,風雨重陽句尚傳。

禮祀放晴中夜月,齋壇分碧北陵煙。直廬奎聚翻成感,舊臆新悰一闇然。

獻姚石甫先生即以贈別 其二

清代龍啟瑞

未了看山愿,城西住少時。夢猶京闕戀,歸為友朋遲。

黃葉聲中酒,蒼葭閣上詩。東瀛一回首,揮涕萬人知。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