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姜夔的詩 > 次石湖書扇韻

次石湖書扇韻

[宋代]:姜夔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次石湖書扇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橋的西頭有一條彎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那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來到這里。原來荷花深處別有洞天,主人在那里開立了自己的門戶。

注釋

次:次韻,古人“和韻”的一種格式,又叫“步韻”,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詩的原韻原字,其先后次序也與被和的詩相同,是和詩中限制最嚴格的一種,就是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相和。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西南十里左右),自號石湖居士。

一曲:水流彎曲處。

閣:通“擱”。放置,擱置。

藕花:蓮花。

別:另外,別有洞天。此句的意思為在那荷花深處,主人別有洞天的開了一個小門。

次石湖書扇韻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夏,范成大歸隱石湖后的第一個生日,姜夔從湖州趕往石湖祝壽。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題詩以后,作了這首《次石湖書扇韻》來抒發他的感受。范成大的原作題扇詩已佚。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191

次石湖書扇韻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畫面。這幅畫面是由小橋、曲水、村落、岸閣、綠萍、荷花、人家、院門等景物,有機組合構成的。

  “橋西一曲水通村”,描繪的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同時也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成大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浮萍那綠色的痕跡,作者正是憑借這一點來找到通向村落的道路。這種情形如同武陵漁人發現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主人所住的地方正是一個深邃的所在。

  “岸閣浮萍綠有痕”,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聲名早已被風吹散,讓水滌盡;不變的是那岸邊的樓閣亭榭,水中的浮萍野鴨,還有那推不開的滿眼滿懷的綠。即使這一切都已失落,“信腳自能知舊路”,那雙在這山青綠水之間走過千百遍的腳,也是識得路的。

  “石湖”,就如陶潛的桃花源。它既是指范成大實在的石湖別墅,更指范成大的精神家園,是其歷盡世事后的疲憊身心的修養之所,但是,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外人亦無跡可尋,只有他的知己姜白石尋“痕”而來,穿過“藕花”深處,深扣門扉,吱呀一聲,別有洞天,原來門是虛掩著的。同道中人自是輕車熟路,如回家一樣,而那趨炎附勢的俗人,縱然踏破鐵鞋也不得其門而入。把門開在荷花繁盛之處,既是對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對利祿之徒的婉言謝絕,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姜白石這樣清俊雅潔的人才能悟得。

  第三句寫范成大的別墅遠離塵世的喧囂,實際上也是對主人品格的稱頌。范成大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他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于是他落職退隱江湖。他視富貴如浮云,惟恐再染塵世的污穢,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這里的“人”便是指那些趨炎附勢的世俗之人。主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見他的操守之高。因而他能在退隱中怡然自樂,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處別開門”,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體現了主人高雅的志趣。把門開在荷花繁盛之處,既是對同道中人的迎接,也是對利祿之徒的婉言謝絕。石湖仙的深意,也只有情俊雅潔的人能悟得。

  三四兩句,寫景實即寫人,此詩贊譽石湖美景,贊揚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有人說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但有的人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認為”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姜夔簡介

唐代·姜夔的簡介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 姜夔的詩(297篇)

猜你喜歡

望月遣懷二首 其二

近現代葉云峰

一簾涼月一曲歌,響遏行云俗慮磨。料得吳門佳子弟,豪情勝慨此時多。

送許亨甫以其父大司徒公命省其祖母

明代李舜臣

愛子窺顏色,趨庭問所思。望中云共遠,階下草方滋。

曉日明金騎,春風吹綠枝。還聞臨別去,遙附萬年卮。

賀平湖

明代韓殷

西河戰罷萬方清,處處樓臺歌板聲。白馬錦韉來騕裊,玉樓銀榜枕巖城。

風傳漏刻星河曙,日照螭頭劍戟明。從此泰階平似水,肯教世路日兢兢。

燈夕迎紫姑神

宋代張玉娘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

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

經桃花夫人廟

唐代施肩吾

誰能枉駕入荒榛,隨例形相土木身。
不及連山種桃樹,花開猶得識夫人。

送翰林宋先生致仕歸金華二十五首 其九

明代孫蕡

令子內庭書制誥,佳孫復作序班郎。一門三代沾恩澤,更著錦衣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