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煜的詩 >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

[五代]:李煜

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愿與身違。

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漫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真是世事變幻莫測,像那風搖燭火一樣飄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樣,最終只是如夢一場,想要尋找往昔的舊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尋找呢?隔著重重山水。這就是天意如此吧。讓我的內心所想與實際情況相反。

我站在池塘上,看著流水無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樓閣的陰涼遮住了花草樹木,我注視著傍晚的陽光,眼前滿是夕陽的余暉,登高望遠,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國山河,我禁不住流淚滿面,任那淚水沾濕衣襟,就讓他痛快地流個夠吧。

注釋

轉燭:風吹燭火。這里用來比喻世事變幻莫測。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之句。飄蓬:飄動的蓬草,這里比喻人世滄桑,飄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斷,遇風飛旋,故又稱飛蓬。

陳跡:過去事情遺留下來的痕跡。悵:悵惘,不如意。

教:讓,令。

待月:這里暗指夜深人靜時情人私下約會。池臺:池苑樓臺。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來比喻已過去的時間或事情。

蔭花:《全唐詩》中作“映花。蔭,隱藏,遮擋。漫;同“謾”,彌漫。斜暉:傍晚的光輝。南朝梁簡文帝《序愁賦》中有句:“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

沾:沾濕,浸潤。

參考資料:

1、海邊吹笛.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J].新閱讀,2013,06:14-15

浣溪沙·轉燭飄蓬一夢歸鑒賞

  這首詞寫作者悵恨無依、登臨感懷的情狀。詞的上片以“人生如夢”開篇,感嘆自己身如“轉燭”“飄蓬”,恍在夢中。既然人生如夢,則不如常在夢中,因為也許只有夢中才能得歸故國,重拾舊歡。只可惜“欲尋陳跡”但卻滿眼物是人非,徒增悵恨而已。心愿難遂,悵恨難消,這一切看來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這凄苦寂寞的現實中徒喚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關情,總把自己的懷想和殘酷的現實對照起來寫,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難泯、無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詞的下片以寫景起,即景抒懷。“待月池臺”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臺”,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嘆,一個“空”字,道出了作者滿懷的寂寞和凄涼。“蔭花樓閣”是所見之景,大概也是所懷之夢,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陽斜照映出滿目的慘淡凄傷,這大概也是夢回歸國的心中景況。“登臨”二字是詞眼,一切的感傷也許是“登臨”造成的,登高望遠,懷思故國,故國已失,悵恨無已,各種各樣的憂思、煩懣紛至沓來,于是“淚沾衣”。可是作者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寫出作者亡國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寫出作者悔恨自責、寧愿多承受些這錐心之痛的復雜情懷,所以“登臨”也許是已“登臨”,正“登臨”,但恐怕更多是還要“登臨”,苦也“登臨”之意。作者的復雜心境以一句帶之,更婉轉凄切,至真至到。

  全詞前直后曲,直筆如平常白話,曲筆如林間幽徑,搭配得當,相得益彰。雖情調稍顯低沉,但情意真摯,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

李煜簡介

唐代·李煜的簡介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 李煜的詩(81篇)

猜你喜歡

題山居

唐代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送王正仲長

宋代梅堯臣

汴渠溯復沿,自可見遲速。來時遲有糧,去恨速無谷。

有糧安計程,無谷不遑宿。霜高萬物枯,源水縮溪谷。

送謝伯儀守開州

明代徐溥

賢哉三謝后,分命守開州。卓犖才聲重,循良政績優。

論交當早歲,惜別已深秋。五馬馳官道,雙旌指驛樓。

減字木蘭花 其二 壽隱士

兩漢佚名

一丘一壑。野鶴孤云隨處樂。篆帶紗巾。且與筠莊作主人。

高山流水。指下風生千古意。壽慶年年。長在新秋六日前。

壽黃貳守琮七言長律十六韻

明代龔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

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

自甲浦道太湖四十里見異香諸山喜而有作

明代沈周

清苕達宜興,道湖已成算。仆夫卻告難,風浪卒莫玩。

勸我陟山麓,正爾免憂患。彼此有得失,我臆殊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