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人 > 張繼先 > 張繼先代表作品

張繼先的詩詞

本頁收錄張繼先的古詩/代表作品根據時間排序,通過這些張繼先古詩詞的介紹可以了解名家張繼先的詩風。如果您也有喜歡的張繼先代表作品、或喜歡的張繼先的古詩詞,歡迎分享。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四十六

宋代張繼先

靜坐焚香念念中,念中須見己形容。生成本藉鉛中汞,變化端由火里龍。

二八莫辭頻采造,一三還用苦交沖。此中有路通天去,可把塵蹤繼赤松。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九

宋代張繼先

金丹換骨不相欺,大抵凡流性易迷。若使赤蛇騰海北,自然玉兔走天西。

栽蓮使者行真水,種火龍王啟大蹊。好向此中尋搗鍊,飛騰只在一刀圭。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八

宋代張繼先

真鉛真汞最堪憑,此理昭昭卻少行。白虎鼎中成玉液,螣蛇宮里養金精。

坎男離女分三位,日月東西合一程。若向此中尋得路,嬰兒相貌自然成。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七

宋代張繼先

子真壇下紫微邊,深夜風光俗好傳。不道求鉛堪益壽,卻言藥物可延年。

仙丹未必離身內,人意何須立戶前。或是山精迷弄汝,故將雜色等閑看。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六

宋代張繼先

劉晨阮肇事多非,今日憑君子細推。謾使仙宮由色欲,卻將紫府貯奸欺。

洞中清凈難容雜,穴里幽冥易變奇。大是世人迷不悟,幾人喪命為狐貍。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三

宋代張繼先

勞生擾擾疾如風,急殺三彭及五蟲。不使狐貍侵藥灶,須教龍虎守真空。

鼎中寶物時添火,腹內嬰兒貌轉豐。善女善男尋此語,莫貪花酒墮迷中。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四

宋代張繼先

大都奇怪惑人深,一見邪淫便動心。只是攲傾身內寶,何能堅固水中金。

天堂有路無人到,地獄無門眾卻尋。寄語世間男女道,收蹤火宅隱山林。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二十一

宋代張繼先

瞥然光景幾時休,出入輪回去復收。只為貪癡緣底事,不思清靜學真修。

虎龍便是升天駕,鉛汞元為出世舟。多少神仙哀俗輩,故留丹訣救凡流。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十八

宋代張繼先

昆崙宮里紫金丹,不是仙材不可觀。有分得餐延壽命,自然無戀免饑寒。

虎龍銅汞庚辛鼎,大小龜蛇太乙壇。烹鍊一丸飛五彩,上天消息不為難。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十五

宋代張繼先

氣龍津虎不難分,下手須從神定門。白雪鍊多齊日月,黃芽服久出乾坤。

四神鼎內堪逃死,五色漿中可返魂。世上蜉蝣能幾許,莫將財色敗元根。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十六

宋代張繼先

急認浮沉水內金,若能烹鍊鬼神欽。四神守衛神爐固,九轉工夫轉色深。

龍虎翻施雙入路,龜蛇騰焰兩邊侵。但知五色紛紛起,滿室熒煌可照心。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四十四

宋代張繼先

只見神爐當子夜,豈知火力散陰邪。忽于金鼎凝寒玉,倏爾真身現彩霞。

沆瀣露中分白雪,華池水內養黃芽。此中便見真消息,莫浪驅馳覓鹿車。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四十二

宋代張繼先

學道多多少悟真,真成便見自家身。三田有路縱橫去,萬類無緣變換因。

土內養金金色重,鼎中進火火功新。若于財色全無動,便是蓬萊洞里人。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四十一

宋代張繼先

金丹餌了骨毛輕,便覺蓬萊去有程。澄湛藥爐分玉粉,凄涼氣海徹三清。

昆崙宮殿年年聳,紫府樓臺日日成。只此便乘云鶴駕,笑人笑我學長生。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四十

宋代張繼先

隱跡人間數十年,不令眾覺種丹田。五行聚會生俄爾,一顆圓明出自然。

湛湛神爐開白雪,依依鉛鼎瀉紅蓮。近來不覺浮名起,多被人來叩妙玄。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三十九

宋代張繼先

鼎中大藥世難知,日月雙投姤不迷。未必妙光方火棗,始思玄理號交梨。

溶溶朱粉飛云遠,湛湛神輝滿室齊。一紀烹煎才得了,便乘鸞輅上天梯。

宋代張繼先

金晶鑄就斗星懸,掛向玉樓知幾年。

好是五更殘夢里,一聲敲透白云天。

贈青城洞翁二首

宋代張繼先

人間久矣喜相倍,道術參同豈吝哉。

他日功成果輕舉,為吾天上作梯媒。

贈青城洞翁二首

宋代張繼先

神仙抱一養玄微,九載功成白日飛。

道在當人須順授,今朝何必秘天機。

運使徐中奉尋李隱者于本部因臨訪上清遂得煮

宋代張繼先

西風初飄飄,白露仍瀼瀼。

有人浮大川,東巡抵饒陽。

云臺治

宋代張繼先

漢朝人與道翱翔,是處遺蹤屬靜方。

煙外桃花非俗種,風前柏實有余香。

元規道人覽予心說作頌見寄次韻奉答

宋代張繼先

新文博不繁,披誦已清魂。

意在諸緣外,心為萬法源。

又省衣

宋代張繼先

衣服貴適宜,多裘與夏葛。

眷茲修行人,初不事精潔。

游洞霄

宋代張繼先

洞霄深處日棲真,仙子親曾此致身。

鳳闕有人來獻禮,溪聲山色愈增新。

金丹詩四十八首 其十四

宋代張繼先

學佛回心又學仙,兩頭捫摸不能專。大都錯路生迷惑,便見迷途易變遷。

得事只烹身上藥,癡心莫望火中蓮。但能求己兼求命,休說三千與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