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人 > 王十朋 > 王十朋代表作品

王十朋的詩詞

本頁收錄王十朋的古詩/代表作品根據時間排序,通過這些王十朋古詩詞的介紹可以了解名家王十朋的詩風。如果您也有喜歡的王十朋代表作品、或喜歡的王十朋的古詩詞,歡迎分享。

次韻題曹大夫懷忠閣

宋代王十朋

小閣誰懷畎畝情,遙瞻天日眼增明。平生憂國丹心在,一飯思君血淚橫。

禮沛功臣真有種,并汾壯士素蜚聲。區區問舍求田者,應被元龍一笑輕。

哭陳阜卿 其一

宋代王十朋

槐市聲名早,儒林行藝尊。麟經無絕學,烏府有危言。

半歲甘泉橐,頻年刺史幡。凄涼道山舊,今日幾人存。

舟至梅根子長寄詩復用前韻

宋代王十朋

使節淹江左,魚符換浙西。詩筒猶在道,客棹已移溪。

戒險疑浮峽,行徐類去齊。壺觴更何日,重向翠微攜。

夔硯

宋代王十朋

一片夔州硯,千年禹鑿痕。平公見爾祖,王子得其孫。

銅雀今安有,羅文世所尊。聊同玄穎輩,文字與吾論。

知宗游東湖用貢院納涼韻見寄次韻奉酬

宋代王十朋

東湖曾一到,想像賀家湖。花似越女好,人如狂客無。

高吟還老手,野趣屬潛夫。歸奏南風曲,薰兮欲和虞。

送劉全之

宋代王十朋

綵衣堂上別慈顏,匹馬揚鞭指帝關。千里清風生腋下,十分黃氣滿眉間。

手探春信尋梅去,袖帶天香折桂還。定向蓬萊燕仙侶,為言子晉在江山。

哭陳阜卿 其三

宋代王十朋

我守鄱君國,公時帥豫章。詩筒續元白,治境接龔黃。

流落來夔子,傳聞侍玉皇。北門方臥護,帝忽遣巫陽。

挽令人 其一

宋代王十朋

知汝莫如我,傷心不盡談。忍貧猶好施,見得可曾貪。

水陸同艱險,糟糠共苦甘。和鳴三十載,一夢斷閩南。

歲暮雨雪連作稍阻會集賈元識有詩次韻

宋代王十朋

自從春色上孤根,淫雨經時步不前。愛日未能供宿潤,愁云依舊蔽青天。

溪山咫尺成千里,棋酒因循又一年。今夕籃輿定相過,尊前行樂興無邊。

生日

宋代王十朋

老遇懸弧旦,天涯把一麾。誤蒙崧岳句,忍誦蓼莪詩。

節物梅經眼,年華雪上眉。兒曾觴壽酒,盡是祝歸期。

寄夔州張君玉撫干

宋代王十朋

天上張公子,同僚半載馀。令人思滟滪,有客泛芙蕖。

一自離夔子,頻蒙寄鯉魚。江山元不遠,面目在來書。

六月一日

宋代王十朋

天涯逢六月,深憶別家時。行也亦云遠,歸歟何太遲。

殊方最炎熱,多病想扶持。天遣西來意,端令啖荔枝。

覓海棠

宋代王十朋

好事高人重海棠,兩株分植舫齋旁。恰當燕子來時放,更向禪房深處芳。

道眼想應憐不俗,癡人何苦恨無香。梅溪野叟曾經眼,欲覓一根栽草堂。

杜殿院挽詞 其二

宋代王十朋

親擢逢明主,臺綱振一時。觸真同獬薦,問不到狐貍。

奸佞已落膽,江湖甘把麾。賢哉郭有道,無愧蔡邑碑。

銅陵阻風 其二

宋代王十朋

江入銅陵縣,舟藏蘆葦間。郵亭危壓浦,佛屋陋依山。

月出烏將繞,風高雁欲還。江山不貧處,一覽見塵寰。

李梗和詩復用前韻

宋代王十朋

維摩老病思何堪,藥性從今卻漸諳。掩卷正思眠丈室,論文俄喜遇奇男。

共嗟世路羊腸險,剛怕人情鼠口甘。聳壑昂霄君未晚,吾衰已是食三蠶。

送昌齡弟還鄉兼簡夢齡

宋代王十朋

束書千里赴王畿,戰藝賢關事偶違。鑒水天高鴻雁集,左原山遠鹡鸰啼。

夜床風雨客情惡,春草池塘詩思飛。勉力還家對燈火,待看雙桂擢秋闈。

前日寓邑偶值乍寒陳劉二生濟我以衣童生濟我以衾既別為二詩以贈 其二 贈童偉侃

宋代王十朋

凜冽霜風夜薄人,誰能煖我曲勾身。寒欺三幅范衾陋,睡美一宵姜被新。

體粟不愁生旅舍,鼻雷想見撼比鄰。夢回卻念君兄弟,苫塊無眠痛慕親。

再和二首 其一

宋代王十朋

佛國飛來百尺嵐,要將法水洗嗔貪。仙人錯認蓬萊島,騷客羞談鈷鉧潭。

觀盡豈須窮莫四,悟來初不異前三。莫將七際觀東際,法界三千際際含。

林主簿明仲挽詞 其一

宋代王十朋

齒德尊鄉黨,匈中有古今。箕裘傳蘊藻,臧否判崔林。

呼佛知仁政,名軒見道心。扁舟欲訪戴,仙去不容尋。

法燈聞上人和杜鵑詩酬以前韻

宋代王十朋

道眼相看頗異常,遙遙蓮社有遺芳。兩篇詩好無蔬氣,四季花然帶佛香。

杖錫何時離竹徑,尋山莫惜訪槐堂。小園花疏煩題注,詩往花來未可忘。

次韻劉方叔見寄

宋代王十朋

交情貴久豈須頻,我輩尤宜率且真。子政有孫誠益友,長卿何代乏詩人。

論文初喜逢知己,言志深期共致身。箕斗相望正南北,潁川何夕聚荀陳。

讀親征詔書二首 其一

宋代王十朋

逆虜何時正典刑,久聞諸將擁彊兵。中原未雪十年恥,圣主自勞千里征。

楚國群臣誰慟哭,杜陵野客自吞聲。君恩壓頂丘山重,命擲鴻毛未是輕。

至日寄二弟

宋代王十朋

云物書何處,山城白帝旁。鬢絲驚漸短,日線喜初長。

江冷魚思復,陽回雁戀行。小舟吾已具,命下即還鄉。

子長攜具至溪口復用前韻

宋代王十朋

有客雙蓬鬢,歸從滟滪西。符分三竹使,地見兩梅溪。

舟遇先逢李,杯行酒到齊。他年石橋路,歸去手應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