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 資治通鑒全文閱讀
- 周紀·周紀一
- 周紀·周紀二
- 周紀·周紀三
- 周紀·周紀四
- 周紀·周紀五
- 秦紀·秦紀一
- 秦紀·秦紀二
- 秦紀·秦紀三
- 漢紀·漢紀一
- 漢紀·漢紀二
- 漢紀·漢紀三
- 漢紀·漢紀四
- 漢紀·漢紀五
- 漢紀·漢紀六
- 漢紀·漢紀七
- 漢紀·漢紀八
- 漢紀·漢紀九
- 漢紀·漢紀十
- 漢紀·漢紀十一
- 漢紀·漢紀十二
- 漢紀·漢紀十三
- 漢紀·漢紀十四
- 漢紀·漢紀十五
- 漢紀·漢紀十六
- 漢紀·漢紀十七
- 漢紀·漢紀十八
- 漢紀·漢紀十九
- 漢紀·漢紀二十
- 漢紀·漢紀二十一
- 漢紀·漢紀二十二
- 漢紀·漢紀二十三
- 漢紀·漢紀二十四
- 漢紀·漢紀二十五
- 漢紀·漢紀二十六
- 漢紀·漢紀二十七
- 漢紀·漢紀二十八
- 漢紀·漢紀二十九
- 漢紀·漢紀三十
- 漢紀·漢紀三十一
- 漢紀·漢紀三十二
- 漢紀·漢紀三十三
- 漢紀·漢紀三十四
- 漢紀·漢紀三十五
- 漢紀·漢紀三十六
- 漢紀·漢紀三十七
- 漢紀·漢紀三十八
- 漢紀·漢紀三十九
- 漢紀·漢紀四十
- 漢紀·漢紀四十一
- 漢紀·漢紀四十二
- 漢紀·漢紀四十三
- 漢紀·漢紀四十四
- 漢紀·漢紀四十五
- 漢紀·漢紀四十六
- 漢紀·漢紀四十七
- 漢紀·漢紀四十八
- 漢紀·漢紀四十九
- 漢紀·漢紀五十
- 漢紀·漢紀五十一
- 漢紀·漢紀五十二
- 漢紀·漢紀五十三
- 漢紀·漢紀五十四
- 漢紀·漢紀五十五
- 漢紀·漢紀五十六
- 漢紀·漢紀五十七
- 漢紀·漢紀五十八
- 漢紀·漢紀五十九
- 漢紀·漢紀六十
- 魏紀·魏紀一
- 魏紀·魏紀二
- 魏紀·魏紀三
- 魏紀·魏紀四
- 魏紀·魏紀五
- 魏紀·魏紀六
- 魏紀·魏紀七
- 魏紀·魏紀八
- 魏紀·魏紀九
- 魏紀·魏紀十
- 晉紀·晉紀一
- 晉紀·晉紀二
- 晉紀·晉紀三
- 晉紀·晉紀四
- 晉紀·晉紀五
- 晉紀·晉紀六
- 晉紀·晉紀七
- 晉紀·晉紀八
- 晉紀·晉紀九
- 晉紀·晉紀十
- 晉紀·晉紀十一
- 晉紀·晉紀十二
- 晉紀·晉紀十三
- 晉紀·晉紀十四
- 晉紀·晉紀十五
- 晉紀·晉紀十六
- 晉紀·晉紀十七
- 晉紀·晉紀十八
- 晉紀·晉紀十九
- 晉紀·晉紀二十
- 晉紀·晉紀二十一
- 晉紀·晉紀二十二
- 晉紀·晉紀二十三
- 晉紀·晉紀二十四
- 晉紀·晉紀二十五
- 晉紀·晉紀二十六
- 晉紀·晉紀二十七
- 晉紀·晉紀二十八
- 晉紀·晉紀二十九
- 晉紀·晉紀三十
- 晉紀·晉紀三十一
- 晉紀·晉紀三十二
- 晉紀·晉紀三十三
- 晉紀·晉紀三十四
- 晉紀·晉紀三十五
- 晉紀·晉紀三十六
- 晉紀·晉紀三十七
- 晉紀·晉紀三十八
- 晉紀·晉紀三十九
- 晉紀·晉紀四十
- 宋紀·宋紀一
- 宋紀·宋紀二
- 宋紀·宋紀三
- 宋紀·宋紀四
- 宋紀·宋紀五
- 宋紀·宋紀六
- 宋紀·宋紀七
- 宋紀·宋紀八
- 宋紀·宋紀九
- 宋紀·宋紀十
- 宋紀·宋紀十一
- 宋紀·宋紀十二
- 宋紀·宋紀十三
- 宋紀·宋紀十四
- 宋紀·宋紀十五
- 宋紀·宋紀十六
- 齊紀·齊紀一
- 齊紀·齊紀二
- 齊紀·齊紀三
- 齊紀·齊紀四
- 齊紀·齊紀五
- 齊紀·齊紀六
- 齊紀·齊紀七
- 齊紀·齊紀八
- 齊紀·齊紀九
- 齊紀·齊紀十
- 梁紀·梁紀一
- 梁紀·梁紀二
- 梁紀·梁紀三
- 梁紀·梁紀四
- 梁紀·梁紀五
- 梁紀·梁紀六
- 梁紀·梁紀七
- 梁紀·梁紀八
- 梁紀·梁紀九
- 梁紀·梁紀十
- 梁紀·梁紀十一
- 梁紀·梁紀十二
- 梁紀·梁紀十三
- 梁紀·梁紀十四
- 梁紀·梁紀十五
- 梁紀·梁紀十六
- 梁紀·梁紀十七
- 梁紀·梁紀十八
- 梁紀·梁紀十九
- 梁紀·梁紀二十
- 梁紀·梁紀二十一
- 梁紀·梁紀二十二
- 陳紀·陳紀一
- 陳紀·陳紀二
- 陳紀·陳紀三
- 陳紀·陳紀四
- 陳紀·陳紀五
- 陳紀·陳紀六
- 陳紀·陳紀七
- 陳紀·陳紀八
- 陳紀·陳紀九
- 陳紀·陳紀十
- 隋紀·隋紀一
- 隋紀·隋紀二
- 隋紀·隋紀三
- 隋紀·隋紀四
- 隋紀·隋紀五
- 隋紀·隋紀六
- 隋紀·隋紀七
- 隋紀·隋紀八
- 唐紀·唐紀一
- 唐紀·唐紀二
- 唐紀·唐紀三
- 唐紀·唐紀四
- 唐紀·唐紀五
- 唐紀·唐紀六
- 唐紀·唐紀七
- 唐紀·唐紀八
- 唐紀·唐紀九
- 唐紀·唐紀十
- 唐紀·唐紀十一
- 唐紀·唐紀十二
- 唐紀·唐紀十三
- 唐紀·唐紀十四
- 唐紀·唐紀十五
- 唐紀·唐紀十六
- 唐紀·唐紀十七
- 唐紀·唐紀十八
- 唐紀·唐紀十九
- 唐紀·唐紀二十
- 唐紀·唐紀二十一
- 唐紀·唐紀二十二
- 唐紀·唐紀二十三
- 唐紀·唐紀二十四
- 唐紀·唐紀二十五
- 唐紀·唐紀二十六
- 唐紀·唐紀二十七
- 唐紀·唐紀二十八
- 唐紀·唐紀二十九
- 唐紀·唐紀三十
- 唐紀·唐紀三十一
- 唐紀·唐紀三十二
- 唐紀·唐紀三十三
- 唐紀·唐紀三十四
- 唐紀·唐紀三十五
- 唐紀·唐紀三十六
- 唐紀·唐紀三十七
- 唐紀·唐紀三十八
- 唐紀·唐紀三十九
- 唐紀·唐紀四十
- 唐紀·唐紀四十一
- 唐紀·唐紀四十二
- 唐紀·唐紀四十三
- 唐紀·唐紀四十四
- 唐紀·唐紀四十五
- 唐紀·唐紀四十六
- 唐紀·唐紀四十七
- 唐紀·唐紀四十八
- 唐紀·唐紀四十九
- 唐紀·唐紀五十
- 唐紀·唐紀五十一
- 唐紀·唐紀五十二
- 唐紀·唐紀五十三
- 唐紀·唐紀五十四
- 唐紀·唐紀五十五
- 唐紀·唐紀五十六
- 唐紀·唐紀五十七
- 唐紀·唐紀五十八
- 唐紀·唐紀五十九
- 唐紀·唐紀六十
- 唐紀·唐紀六十一
- 唐紀·唐紀六十二
- 唐紀·唐紀六十三
- 唐紀·唐紀六十四
- 唐紀·唐紀六十五
- 唐紀·唐紀六十六
- 唐紀·唐紀六十七
- 唐紀·唐紀六十八
- 唐紀·唐紀六十九
- 唐紀·唐紀七十
- 唐紀·唐紀七十一
- 唐紀·唐紀七十二
- 唐紀·唐紀七十三
- 唐紀·唐紀七十四
- 唐紀·唐紀七十五
- 唐紀·唐紀七十六
- 唐紀·唐紀七十七
- 唐紀·唐紀七十八
- 唐紀·唐紀七十九
- 唐紀·唐紀八十
- 唐紀·唐紀八十一
- 后梁紀·后梁紀一
- 后梁紀·后梁紀二
- 后梁紀·后梁紀三
- 后梁紀·后梁紀四
- 后梁紀·后梁紀五
- 后梁紀·后梁紀六
- 后唐紀·后唐紀一
- 后唐紀·后唐紀二
- 后唐紀·后唐紀三
- 后唐紀·后唐紀四
- 后唐紀·后唐紀五
- 后唐紀·后唐紀六
- 后唐紀·后唐紀七
- 后唐紀·后唐紀八
- 后晉紀·后晉紀一
- 后晉紀·后晉紀二
- 后晉紀·后晉紀三
- 后晉紀·后晉紀四
- 后晉紀·后晉紀五
- 后晉紀·后晉紀六
- 后漢紀·后漢紀一
- 后漢紀·后漢紀二
- 后漢紀·后漢紀三
- 后漢紀·后漢紀四
- 后周紀·后周紀一
- 后周紀·后周紀二
- 后周紀·后周紀三
- 后周紀·后周紀四
- 后周紀·后周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