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范泰 荀伯子 徐廣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泰初爲太學博士,外弟荊州刺史王忱請爲天門太守。忱嗜 酒,醉輒累旬,及醒則儼然端肅。泰陳酒既傷生,所宜深誡, 其言甚切。忱嗟嘆久之,曰:“見規者衆,未有若此者也。” 或問忱,范泰何如謝邈,忱曰:“茂度漫。”又問何如殷覬, 忱曰:“伯通易。”忱常有意立功,謂泰曰:“今城池既立, 軍甲亦充,將欲掃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伯通意銳,當令擁 戈前驅;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 前賢挫屈者多矣,功名雖貴,鄙生所不敢謀。”
會忱病卒,召泰爲驃騎諮議參軍,遷中書郎。時會稽世子 元顯專權,內外百官請假,不復表聞,唯簽元顯而已。泰言以 爲非宜,元顯不納。以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侯。
桓玄輔晉,使御史中丞祖臺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長史王準之、 輔國將軍司馬珣之并居喪無禮,泰坐廢,徙丹徒。
宋武帝義旗建,累遷黃門侍郎、御史中丞,坐議殷祠事謬, 白衣領職。出爲東陽太守。歷侍中,度支尚書。時仆射陳郡謝 混后進知名,武帝嘗從容問混:“泰名輩誰比?”對曰:“王 元太一流人也。”徙爲太常。
初,司徒道規無子,養文帝。及道規薨,以兄道憐第二子 義慶爲嗣。武帝以道規素愛文帝,又令居重。及道規追封南郡 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文帝。泰議以爲“禮無二主”,由是文 帝還本屬。
后加散騎常侍,爲尚書兼司空,與右仆射袁湛授宋公九錫, 隨軍到洛陽。武帝還彭城,與泰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泰好酒,不拘小節,通率任心。雖公坐,笑言不異私室,武帝 甚賞愛之。然短于爲政,故不得在政事官。
武帝受命,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泰上表陳獎進之 道。時學竟不立。又言事者多以錢貨減少,國用不足,欲更造 五銖。泰又諫曰:
臣聞爲國拯弊,莫若務本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未 有人貧而國富,本不足而末有馀者也。故囊漏貯中,識者不吝, 反裘負薪,存毛實難。王者不言有無,諸侯不說多少,食祿之 家,不與百姓爭利。故拔葵所以明政,織蒲謂之不仁。是以貴 賤有章,職分無爽。今之所憂,在農人尚寡,倉廩未充,轉運 無已,資食者衆,家無私積,難以御荒耳。夫貨存貿易,不在 少多,昔日之貴,今者之賤,彼此共之,其揆一也。但令官人 均通,則無患不足。若使必資貨廣以收國用者,則龜貝之屬, 自古所行。尋銅之爲器,在用也博矣,鍾律所通者遠,機衡所 揆者大,夏鼎負圖,實冠衆瑞,晉鐸呈象,亦啓休征。器有要 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適宜,則家國共急。今毀必資之器,而 爲無施之錢,于貨則功不補勞,在用則君人俱困,校之以實, 損多益少。伏愿思可久之道,探欲速之情,弘山海之納,擇芻 牧之說。
景平初,加位特進,明年致仕,解國子祭酒。少帝在位, 多諸愆失,泰上封事極諫。少帝雖不能納,亦不加譴。徐羨之、 傅亮等與泰素不平,及廬陵王義真、少帝見害,泰謂所親曰: “吾觀古今多矣,未有受遺顧托,而嗣君見殺,賢王嬰戮者也。” 元嘉二年,泰表賀元正并陳旱災,多所獎勸。拜表遂輕舟 游東陽,任心行止,不關朝廷。有司劾奏之,文帝不問。時文 帝雖當陽親覽,而羨之等猶執重權,泰復上表論得失,言及執 事。諸子禁之,表竟不奏。
三年,羨之伏誅,進位侍中、左光祿大夫、國子祭酒,領 江夏王師,特進如故。上以泰先朝舊臣,恩禮甚重。以有腳疾, 宴見之日,特聽乘輿到坐。所陳時事,上每優容之。
其年秋,旱蝗,又上表言:“有蝗之處,縣官多課人捕之, 無益于枯苗,有傷于殺害。又女人被宥,由來尚矣,謝晦婦女 猶在尚方,匹婦一至,亦能有所感激。”書奏,上乃原謝晦婦 女。
時司徒王弘輔政,泰謂弘曰:“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征 還入朝,共參朝政。”弘納其言。時旱災未已,加以疾疫,泰 又上表有所勸誡。
泰博覽篇籍,好爲文章,愛獎后生,孜孜無倦。撰古今善 言二十四篇及文集傳于世。暮年事佛甚精,于宅西立只洹精舍。 五年卒。初議贈開府,殷景仁曰:“泰素望不重,不可擬議臺 司。”竟不果。及葬,王弘撫棺哭曰:“君生平重殷鐵,今以 此爲報。”追贈車騎將軍,諡曰宣侯。第四子曄最知名。
曄字蔚宗,母如廁産之,額爲磚所傷,故以磚爲小字。出 繼從伯弘之,后襲封武興縣五等侯。少好學,善爲文章,能隸 書,曉音律。爲秘書丞,父憂去職。服闋,爲征南大將軍檀道 濟司馬,領新蔡太守。后爲尚書吏部郎。
元嘉九年,彭城太妃薨,將葬,祖夕,僚故并集東府,曄 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及弟司徒祭酒廣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爲 樂。彭城王義康大怒,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衆家后漢 書爲一家之作,至于屈伸榮辱之際,未嘗不致意焉。
遷長沙王義欣鎮軍長史。兄暠爲宜都太守,嫡母隨暠在官 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伎妾自隨,爲御史中 丞劉損所奏。文帝愛其才,不罪也。服闋,累遷左衛將軍、太 子詹事。
曄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鬢,善彈琵琶,能爲新聲。上 欲聞之,屢諷以微旨,曄僞若不曉,終不肯爲。上嘗宴飲勸適, 謂曄曰:“我欲歌,卿可彈。”曄乃奉旨。上歌既畢,曄亦止 弦。
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從橫才志,文史星算,無不兼善, 爲員外散騎侍郎,不爲時知,久不得調。初,熙先父默之爲廣 州刺史,以贓貨下廷尉,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免。及 義康被黜,熙先密懷報效,以曄意志不滿,欲引之,無因進說。 曄甥謝綜雅爲曄所知,熙先藉嶺南遺財,家甚富足,乃傾身事 綜。始與綜諸弟共博,故爲拙行,以物輸之,情意稍款。綜乃 引熙先與曄戲,熙先故爲不敵,前后輸曄物甚多。曄既利其財 寶,又愛其文藝,遂與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動曄,曄不 回。曄素有閨庭論議,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不與姻, 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謂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與丈人婚,爲 是門戶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爲之死,不亦惑乎。” 曄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時曄與沈演之并爲上所知待,每被見多同,曄若先至,必 待演之,演之先至,常獨被引,曄又以此爲怨。曄累經義康府 佐,見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離。綜爲義康大將軍記室 參軍,隨鎮豫章。綜還,申義康意于曄,求解晚隙,復敦往好。
曄既有逆謀,欲探時旨,乃言于上曰:“臣歷觀前史二漢 故事,諸蕃王政以妖詛幸災,便正大逆之罰。況義康奸心釁跡, 彰著遐邇,而至今無恙,臣竊惑焉。且大梗常存,將成亂階。” 上不納。
熙先素善天文,云:“文帝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肉相殘。 江州應出天子。”以爲義康當之。綜父述亦爲義康所遇,綜弟 約又是義康女夫,故文帝使綜隨從南上。既爲熙先獎說,亦有 酬報之心。
廣州人周靈甫有家兵部曲,熙先以六十萬錢與之,使于廣 州合兵。靈甫一去不反。大將軍府史仲承祖,義康舊所信念, 屢銜命下都,亦潛結腹心,規有異志。聞熙先有誠,密相結納。 丹陽尹徐湛之素爲義康所愛,雖爲舅甥,恩過子弟,承祖因此 結事湛之,告以密計。承祖南下,申義康意于蕭思話及曄,云: “本欲與蕭結婚,恨始意不果。與范本情不薄,中間相失,傍 人爲之耳。”
有法略道人先爲義康所養,粗被知待。又有王國寺法靜尼 出入義康家內,皆感激舊恩,規相拯拔,并與熙先往來。使法 略罷道。法略本姓孫,改名景玄,以爲臧質寧遠參軍。
熙先善療病兼能診脈,法靜尼妹夫許耀領隊在臺,宿衛殿 省,嘗有疾,因法靜尼就熙先乞療得損,因成周旋。熙先以耀 膽干,因告逆謀,耀許爲內應。豫章胡藩子遵世與法靜甚款, 亦密相酬和。法靜尼南上,熙先遣婢采藻隨之,付以箋書,陳 說圖讖。法靜還,義康餉熙先銅匕銅鑷袍段棋奩等物。熙先慮 事泄,酖采藻殺之。
湛之又謂曄等:“臧質見與異常,質與蕭思話款密,二人 并受大將軍眷遇,必無異同,不憂兵力不足,但當勿失機耳。” 乃備相署置 :湛之爲撫軍將軍、揚州刺史,曄中軍將軍、南 徐州刺史,熙先左衛將軍。其馀皆有選擬。凡素所不善及不附 義康者,又有別簿,并入死目。
熙先使弟休先豫爲檄文,言賊臣趙伯符肆兵犯蹕,禍流儲 宰,乃奉戴義康。又以既爲大事,宜須義康意旨,乃作義康與 湛之書,宣示同黨。
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將軍衡陽王義季、右將軍南平王鑠出 鎮,上于武帳岡祖道。曄等期以其日爲亂,許耀侍上,扣刀以 目曄,曄不敢視,俄而坐散,差互不得發。十一月,徐湛之上 表告狀,于是悉出檄書選事及同惡人名手跡。詔收綜等,并皆 款服,唯曄不首。上頻使窮詰,乃曰:“熙先茍誣引臣。”熙 先聞曄不服,笑謂殿中將軍沈邵之曰:“凡諸處分、符檄書疏, 皆曄所造及改定,云何方作此抵。”上示以曄墨跡,曄乃引罪。 明日送曄付廷尉,入獄,然后知爲湛之所發。
熙先望風吐款,辭氣不撓,上奇其才,使謂曰:“以卿之 才而滯于集書省,理應有異志,此乃我負卿也。”熙先于獄中 上書陳謝,并陳天文占候,誡上有骨肉相殘之禍,其言深切。
曄后與謝綜等得隔壁,遙問綜曰:“疑誰所告。”綜曰: “不知。”曄乃稱徐湛之小名曰:“乃是徐僮也。”在獄爲詩 曰:“禍福本無兆,性命歸有極,必至定前期,誰能延一息。 在生已可知,來緣或無識,好丑共一丘,何足異枉直。豈論東 陵上,寧辨首山側,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 此路行復即。”上有白團扇甚佳,送曄令書出詩賦美句。曄受 旨援筆而書曰:“去白日之照照,襲長夜之悠悠。”上循覽凄 然。
曄本謂入獄便死,而上窮其獄,遂經二旬,曄更有生望。 獄吏因戲之曰:“外傳詹事或當長系。”曄聞之驚喜。綜、熙 先笑之曰:“詹事嘗共論事,無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 躍馬顧眄,自以爲一世之雄,而今擾攘紛紜,畏死乃爾。設令 今時賜以性命,人臣圖主,何顔可以生存。”曄謂衛獄將曰: “惜哉,埋如此人。”將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曄曰: “大將言是也。” 及將詣市,曄最在前,于獄門顧謂綜曰:“次第當以位邪?” 綜曰:“賊帥當爲先。”在道語笑,初無慚恥。至市問綜曰: “時欲至未?”綜曰:“勢不復久。”曄既食,又苦勸綜,綜 曰:“此異疾篤,何事強飯。”曄家人悉至市,監刑職司問 曰:“須相見不?”曄問綜曰:“家人已來,幸得相見,將不 暫別?”綜曰:“別與不別,亦何所存,來必當號泣,正足亂 人意。”曄曰:“號泣何關人,向見道邊親故相瞻望,吾意故 欲相見。”于是呼前。曄妻先撫其子,回罵曄曰:“君不爲百 歲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殺子孫。” 曄乾笑,云罪至而已。曄所生母對泣曰:“主上念汝無極,汝 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仍以手擊曄頸及頰。 曄妻云:“罪人,阿家莫憶莫念。”妹及妓妾來別,曄乃悲泣 流漣。綜曰:“舅殊不及夏侯色。”曄收淚而已。綜母以子弟 自陷逆亂,獨不出視。曄語綜曰:“姊今不來,勝人多也。” 曄轉醉,子藹亦醉,取地土及果皮以擲曄,呼爲別駕數十聲。 曄問曰:“汝瞋我邪?”藹曰:“今日何緣復瞋,但父子同死, 不能不悲耳。”
曄常謂死爲滅,欲著無鬼論,至是與徐湛之書“當相訟地 下”。其繆亂如此。又語人:“寄語何仆射,天下決無佛鬼, 若有靈,自當相報。”收曄家,樂器服玩并皆珍麗,妓妾亦盛 飾。母住止單陋,唯有二廚盛櫵薪。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 曄及黨與并伏誅,曄時年四十八。謝綜弟緯徙廣州。藹子 魯連,吳興昭公主外孫,請全生命,亦得遠徙。孝武即位,乃 還。
曄性精微,有思致,觸類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損制度, 世人皆法學之。撰和香方,其序之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 沈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濕。甘松、蘇合、安 息、郁金、奈多、和羅之屬,并被珍于外國,無取于中土。又 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于馨烈,乃當彌增于尤疾也。” 所言悉以比類朝士:麝本多忌,比庾仲文;零藿虛燥,比何 尚之;詹唐黏濕,比沈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 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琳道人;沈實易和,以自比也。
曄獄中與諸生侄書以自序,其略曰:
吾少懶學問,年三十許,始有尚耳。自爾以來,轉爲心化, 至于所通處,皆自得之胸懷。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爲主, 以文傳意。以意爲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辭不流。 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年少 中謝莊最有其分,手筆差易,于文不拘韻故也。吾思乃無定方, 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遠致,以此爲恨,亦由無意于文名故 也。
本未開史書,政恒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漢,轉得統緒。 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 例,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 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 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 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 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不 果。贊自是吾文杰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合異體, 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紀傳例爲舉其大 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 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爲可恨,然至于 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可盡。弦外之意,虛 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亦嘗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毫似者, 此永不傳矣。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快,馀竟不成就,每愧 此名。曄自序并實,故存之。藹幼而整潔,衣服竟歲未嘗有塵 點,死時年二十。曄少時,兄晏常云:“此兒進利,終破門戶。” 果如其言。
初,何尚之處銓衡,自謂天下無滯才,及熙先就拘,帝詰 尚之曰:“使孔熙先年三十猶作散騎侍郎,那不作賊。”熙先 死后,又謂尚之曰:“孔熙先有美才,地胄猶可論,而翳跡仕 流,豈非時匠失乎?”尚之曰:“臣昔謬得待罪選曹,誠無以 濯汙揚清;然君子之有智慧,猶鵷鳳之有文采,俟時而振羽翼, 何患不出云霞之上。若熙先必蘊文采,自棄于污泥,終無論矣。” 上曰:“昔有良才而不遇知己者,何嘗不遺恨于后哉。”
荀伯子,潁川潁陰人,晉驃騎將軍羨之孫也。父猗,秘書 郎。伯子少好學,博覽經傳,而通率好爲雜語,遨游閭里,故 以此失清途。解褐駙馬都尉、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著作郎 徐廣重其才學,舉伯子及王韶之并爲佐郎,同撰晉史及著桓玄 等傳。 遷尚書祠部郎。義熙元年,上表稱:“故太傅鉅平侯羊祜 勛參佐命,功盛平吳,而享嗣闕然,蒸嘗莫寄。漢以蕭何元功, 故絕世輒紹,愚謂鉅平之封,宜同酇國。故太尉廣陵公陳準黨 翼孫秀,禍加淮南,竊饗大國,因罪爲利。會西朝政刑失裁, 中興復因而不奪,今王道惟新,豈可不大判臧否?謂廣陵之國, 宜在削除。故太保衛瓘本爵菑陽縣公,既被橫禍,乃進第秩, 加贈蘭陵,又轉江夏。中朝公輔,多非理終,瓘功德不殊,亦 無緣獨受偏賞。宜復本封,以正國章。”詔付門下。前散騎常 侍江夏公衛璵及潁川陳茂先各自陳先代勛,不伏貶降。詔皆付 門下,并不施行。
伯子爲妻弟謝晦薦達,爲尚書左丞,出補臨川內史。車騎 將軍王弘稱伯子“沈重不華,有平陽侯之風”。伯子常自矜藉 蔭之美,謂弘曰:“天下膏粱,唯使君與下官耳,宣明之徒不 足數也。”遷散騎常侍,又上表曰:“百官位次,陳留王在零 陵王上,臣愚竊以爲疑。昔武王克殷,封神農后于焦,黃帝后 于祝,帝堯后于薊,帝舜后于陳,夏后后于杞,殷后于宋。杞、 陳并爲列國,而薊、祝、焦無聞。斯則褒崇所承,優于遠代之 顯驗也。是以春秋次序諸侯,宋居杞、陳之上,考之近代,事 亦有征。晉泰始元年,詔賜山陽公劉康子弟一人爵關內侯,衛 公姬署、宋侯孔紹子弟一人駙馬都尉。又泰始三年,太常上言 博士劉嘉等議,稱衛公署于大晉在三恪之數,應降稱侯。臣以 爲零陵王位宜在陳留之上。”從之。
爲御史中丞,蒞職勤恪,有匪躬之稱。立朝正色,衆咸憚 之。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訶毀,或延及祖禰,示其切直。又頗 雜嘲戲,故世人以此非之。補司徒左長史,卒于東陽太守。文 集傳于世。
子赤松,爲尚書右丞,以徐湛之黨,爲元兇所殺。
伯子族弟昶字茂祖,與伯子絕服,元嘉初,以文義至中書 郎。昶子萬秋。
萬秋字元寶,亦用才學自顯。昶見釋慧琳,謂曰:“昨萬 秋對策,欲以相示。”答曰:“此不須看。若非先見而答,貧 道不能爲;若先見而答,貧道奴皆能爲。”昶曰:“此將不傷 道德耶?”答曰:“大德所以不德。”乃相對笑,竟不看焉。 萬秋孝武初爲晉陵太守,坐于郡立華林合,置主衣、主書,下 獄免。前廢帝末,爲御史中丞,卒官。
徐廣字野人,東莞姑幕人也。父藻,都水使者。兄邈,太 子前衛率。家世好學,至廣尤精。百家數術,無不研覽。家貧, 未嘗以産業爲意,妻中山劉謐之女忿之,數以相讓,廣終不改。 如此十數年,家道日弊,遂與廣離。后晉孝武帝以廣博學,除 爲秘書郎,校書秘閣,增置職僚。
隆安中,尚書令王珣舉爲祠部郎。李太后崩,廣議服曰: “太皇太后名位既正,體同皇極,理制備盡,情禮彌申。陽秋 之義,母以子貴。既稱夫人,禮服從正。故成風顯夫人之號, 文公服三年之喪,子于父之所生,體尊義重。且禮祖不厭孫, 固宜遂服無屈。而緣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則疑斯從重。謂 應同于爲祖母后,齊衰三年。”時從其議。
及會稽王世子元顯錄尚書,欲使百僚致敬,臺內使廣立議, 由是內外并執下官禮,廣常爲愧恨。
義熙初,宋武帝使撰車服儀注,仍除鎮軍諮議參軍,領記 室,封樂成縣五等侯。轉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郎。二年,尚 書奏廣撰成晉史。六年,遷驍騎將軍。時有風雹爲災,廣獻言 武帝,多所勸勉。又轉大司農,領著作郎,遷秘書監。
初,桓玄篡位,安帝出宮,廣陪列悲慟,哀動左右。及武 帝受禪,恭帝遜位,廣又哀感,涕泗交流。謝晦見之,謂曰: “徐公將無小過。”廣收淚答曰:“身與君不同,君佐命興王, 逢千載嘉運。身世荷晉德,眷戀故主。”因更歔欷。
永初元年,詔除中散大夫。廣言墳墓在晉陵丹徒,又生長 京口,息道玄忝宰此邑,乞隨之官,歸終桑梓。許之,贈賜甚 厚。性好讀書,年過八十,猶歲讀五經一遍 。元嘉二年卒。 廣所撰晉紀四十二卷,義熙十二年成,表上之。又有答禮 問百余條,行于世。
時有高平郗紹亦作晉中興書,數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圖 之,謂紹曰:“卿名位貴達,不復俟此延譽。我寒士,無聞于 時,如袁宏、干寶之徒,賴有著述,流聲于后。宜以爲惠。” 紹不與。至書成,在齋內廚中,法盛詣紹,紹不在,直入竊書。 紹還失之,無復兼本,于是遂行何書。
徐豁字萬同,廣兄子也。父邈,晉太子前衛率。豁宋永初 初,爲尚書左丞、山陰令,精練法理,爲時所推。元嘉初,爲 始興太守,表陳三事。文帝嘉之,賜絹二百匹,谷一千斛。徙 廣州刺史,未拜卒。
鄭鮮之字道子,滎陽開封人,魏將作大匠渾之玄孫也。祖 襲,大司農,經爲江乘令,因居縣境。父遵,尚書郎。
鮮之下帷讀書,絕交游之務。初爲桓偉輔國主簿。先是, 兗州刺史滕恬爲丁零翟遼所沒,尸喪不反。恬子羨仕宦不廢, 論者嫌之。桓玄在荊州,使群僚博議。鮮之議曰:“名教大極, 忠孝而已。至乎變通抑引,每事輒殊。本而尋之,皆求心而遺 跡。跡之所乘,遭遇或異。故圣人或就跡以助教,或因跡以成 罪,屈申與奪,難可等齊,舉其阡陌,皆可終言矣。天可逃乎? 而伊尹廢君;君可脅乎?而鬻拳見善 ;忠可愚乎 ?而箕子同 仁。自此以還,殊實而齊聲,異譽而等美者,不可勝言。今如 滕羨情事者,或終身隱處,不關人事,或升朝理務,無譏前哲。 通滕者則以無譏爲證,塞滕者則以隱處爲美。折其兩中,則異 同之情可見矣。夫圣人立教,猶言有禮無時,君子不行。有禮 無時,政以事有變通,不可宗一故耳。”
宋武帝起義兵,累遷御史中丞。性剛直,甚得司直之體。 外甥劉毅權重當時,朝野莫不歸附,鮮之盡心武帝,獨不屈意 于毅,毅甚恨焉。以與毅舅甥制不相糾,使書侍御史丘洹奏彈 毅輒宥傳詔羅道盛。詔無所問。
時新制,長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錮三年。山陰令沈叔任父 疾去職,鮮之因此上議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義 疾理,莫此爲大。謂宜從舊,于義爲允。”從之。于是自二品 以上,父母及爲祖父母后者,墳墓崩毀及疾病,族屬輒去,并 不禁錮。
劉毅當鎮江陵,武帝會于江寧,朝士畢集。毅素好摴蒱, 于是會戲。帝與毅斂局各得其半,積錢隱人,毅呼帝并之。先 擲得雉,帝甚不悅,良久乃答之,四坐傾屬。既擲得盧,毅意 大惡,謂帝曰:“知公不以大坐席與人。”鮮之大喜,徒跣繞 床大叫,聲聲相續,毅甚不平,謂之曰:“此鄭君何爲者?” 無復甥舅之敬。
帝少事戎旅,不經涉學,及爲宰相,頗慕風流。時或談論, 人皆依違不敢難。鮮之難必切至,未嘗寬假。與帝言,要須帝 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時慚恧變色,感其輸情,時人謂爲“格 佞”。 十二年,武帝北伐,以爲右長史。鮮之曾祖晉江州長史哲 墓在開封,求拜省,帝以騎送之。及入咸陽,帝遍視阿房、未 央故地,凄愴動容,問鮮之秦、漢所以得喪。鮮之具以賈誼過 秦對。帝曰:“及子嬰而亡,已爲晚矣。然觀始皇爲人,智足 見是非,所任不得人,何也?”答曰:“夫佞言似忠,奸言似 信,中人以上,乃可語上。始皇未及中人,所以暗于識士。” 前至渭濱,帝復嘆曰:“此地甯復有呂望邪?”鮮之曰:“昔 葉公好龍而真龍見,燕昭市骨而駿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豈 患海內無人。”帝稱善者久之。
宋國初建,轉奉常。赫連勃勃陷關中,武帝復欲北討,鮮 之表諫。及踐阼,遷太常、都官尚書。時傅亮、謝晦位遇日隆, 范泰嘗衆中讓誚鮮之曰:“卿與傅、謝俱從圣主有功關、洛, 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颯,去人遼遠,何不肖之甚。”鮮之熟視 不對。 鮮之爲人通率,在武帝坐,言無所隱晦,亦甚憚焉。而隱 厚篤實,贍恤親故,游行命駕,或不知所適,隨御者所之。尤 爲武帝所狎。上曾內殿宴飲,朝貴畢至,唯不召鮮之。坐定, 謂群臣曰:“鄭鮮之必當自來。”俄而外啓尚書鄭鮮之詣神獸 門求啓事,帝大笑引入。其被遇如此。以從征功,封龍陽縣五 等子。 景平中,徐、傅當權,出爲豫章太守。時王弘爲江州刺史, 竊謂人曰:“鄭公德素,先朝所禮,方于前代,鍾元常、王景 興之流。今徐、傅出以爲郡,抑當有以。”尋有廢立事。 元嘉三年,弘入爲相,舉鮮之爲尚書右仆射。四年卒。文 集行于世。子愔,始安太守。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也。祖昧,光祿大夫。父珪, 正員外郎。
松之博覽墳籍,立身簡素。年二十,拜殿中將軍。此官直 衛左右,晉孝武太元中,革選名家以參顧問,始用瑯邪王茂之、 會稽謝輶,皆南北之望。
義熙初,爲吳興故彰令,在縣有績。入爲尚書祠部郎。松 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上表陳之,以爲“諸欲立碑者,宜 悉令言上,爲朝議所許,然后聽之,庶可以防遏無征,顯彰茂 實”。由是普斷。
武帝北伐,領司州刺史,以松之爲州主簿,轉中從事。既 克洛陽,松之居州行事。宋國初建,毛德祖使洛陽,武帝敕之 曰:“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居邊務,今召爲世子洗馬,與 殷景仁同,可令知之。”
時議立五廟樂,松之以妃臧氏廟用樂亦宜與四廟同。除零 陵內史,征爲國子博士。
元嘉三年,誅司徒徐羨之等,分遣大使巡行天下,并兼散 騎常侍,班宣二十四條詔書。松之使湘州,甚得奉使之義,論 者美之。
轉中書侍郎。上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廣增異 聞。既成奏之,上覽之曰:“裴世期爲不朽矣。”
出爲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人便之。后爲南瑯邪太守, 致仕,拜中散大夫。尋爲國子博士,進太中大夫。使續成何承 天國史,未及撰述,卒。
子駰,南中郎參軍。松之所著文論及晉記,駰注司馬遷史 記,并行于世。駰子昭明。
昭明少傳儒史之業,宋泰始中爲太學博士。有司奏太子婚, 納徵用玉璧虎皮,未詳何所準擬。昭明議:“禮‘納征儷皮 ’。 鄭云:‘皮爲庭實,鹿皮也’,晉太子納妃注‘以虎皮二 ’。 太元中,公主納征,虎豹皮各一。此豈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 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雖文,而征禮所不言;熊羆雖古, 而婚禮所不及;珪璋雖美,或爲用各異。今宜準經誥,凡諸僻 謬,一皆詳正。”于是有司參議,加珪璋豹熊羆皮各二。
元徽中,出爲長沙郡丞。罷任,刺史王蘊謂曰:“卿清貧 必無還資,湘中人士有須一禮之命者,我不愛也。”昭明曰: “下官忝爲郡佐,不能光益上府,豈以鴻都之事,仰累清風。” 歷祠部通直郎。
齊永明三年使魏,武帝謂曰:“以卿有將命之才,使還當 以一郡相賞。”還爲始安內史。郡人龔玄宜云:“神人與其玉 印玉板書,不須筆,吹紙便成字。”自稱龔圣人,以此惑衆, 前后郡太守敬事之。昭明付獄案罪。及還,甚貧罄,武帝曰: “裴昭明當罷郡,還遂無宅,我不讀書,不知古人中誰可比之。” 遷射聲校尉。
九年復北使。建武初,爲王玄邈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明 帝以其在事無啓奏,代還責之,昭明曰:“臣不欲競執關鍵故 耳。” 昭明歷郡皆清勤,常謂人曰:“人生何事須聚畜,一身之 外亦復何須。子孫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則不如一經。” 故終身一不事産業。中興二年卒。子子野。
子野字幾原,生而母魏氏亡,爲祖母殷氏所養。殷柔明有 文義,以章句授之。年九歲,殷氏亡,泣血哀慟,家人異之。 少好學,善屬文,仕齊爲江夏王行參軍。遭父憂去職。初, 父寢疾彌年,子野禱請備至,涕泗沾濡。父夜夢見其容,旦召 視如夢,俄而疾間,以爲至孝所感。命著孝感傳,固辭乃止。 及居喪,每之墓所,草爲之枯。有白兔白鳩馴擾其側。
梁天監初,尚書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將表奏之,會云卒不 果。樂安任昉有盛名,爲后進所慕,游其門者,昉必推薦。子 野于昉爲從中表,獨不至,昉亦恨焉,故不之善。
久之兼廷尉正,時三官通署獄,子野嘗不在,同僚輒署其 名。奏有不允,子野從坐免職。或勸言請有司,可無咎,子野 笑曰:“雖慚柳季之道,豈因訟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終 無恨意。中書郎范縝與子野未遇,聞其行業而善焉。會遷國子 博士,乃上表讓之,有司以資歷非次,不爲通。
后爲諸暨令,在縣不行鞭罰,人有爭者,示之以理,百姓 稱悅,合境無訟。
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詔續修何承天宋史,未成 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稱“松 之已后無聞焉”。子野更撰爲宋略二十卷,其敍事評論多善, 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從義師故也”。約懼,徒跣謝 之,請兩釋焉。嘆其述作曰:“吾弗逮也。”蘭陵蕭琛言其評 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鑣。于是吏部尚書徐勉言之于武帝, 以爲著作郎,掌修國史及起居注。頃之,兼中書通事舍人,尋 除通直員外,著作、舍人如故。敕又掌中書詔誥。
時西北遠邊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此二國歷代 弗賓,莫知所出。子野曰:“漢潁陰侯斬胡白題將一人。服虔 注云:‘白題,胡名也。’又漢定遠侯擊虜,八滑從之,此其 后乎。”時人服其博識。敕仍使撰方國使圖,廣述懷來之盛, 自要服至于海表,凡二十國。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 陳郡殷蕓、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皆博學,深相賞 好,顯尤推重之。時吳平侯蕭勱、范陽張纘每討論墳籍,咸折 衷于子野。
繼母曹氏亡,居喪過禮,服闋,再遷員外郎。普通七年, 大舉北侵,敕子野爲移魏文,受詔立成。武帝以其事體大,召 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臚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 集壽光殿以觀之,時并嘆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雖弱,其 文甚壯。”俄又敕爲書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謂可待旦 方奏,未之爲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筆,昧爽 便就。及奏,武帝深嘉焉。自是諸符檄皆令具草。
子野爲文典而速,不尚靡麗,制多法古,與今文體異。當 時或有詆訶者,及其末,翕然重之。或問其爲文速者,子野答 云:“人皆成于手,我獨成于心。”
遷中書侍郎、鴻臚卿,領步兵校尉。子野在禁省十馀年, 默靜自守,未嘗有所請謁。外家及中表貧乏,所得奉悉給之。 無宅,借官地二畝,起茅屋數間,妻子恒苦饑寒,唯以教誨爲 本,子侄祗畏,若奉嚴君。劉顯常以師道推高之。末年深信釋 教,終身飯麥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先是,子野自占死期不過 庚戌歲,是年自省移疾,謂同官劉之亨曰:“吾其逝矣。”遺 命務存儉約。武帝悼惜,爲之流涕。贈散騎常侍,即日舉哀。 先是,五等君及侍中以上乃有諡,及子野特以令望見嘉,賜諡 貞子。
子野少時集注喪服、續裴氏家傳各二卷,抄合后漢事四十 馀卷。又敕撰衆僧傳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諡法一卷, 方國使圖一卷,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又欲撰齊梁春秋,始 草創,未就而卒。及葬,湘東王爲之墓志銘,陳于藏內。邵陵 王又立墓志,堙于羨道。羨道列志,自此始焉。子騫,官至通 直郎。 何承天,東海郯人也。五歲喪父。母徐廣姊也,聰明博學, 故承天幼漸訓義。宋武起義初,撫軍將軍劉毅鎮姑孰,板爲行 參軍。毅嘗出行,而鄢陵縣吏陳滿射鳥,箭誤中直帥,雖不傷 人,處法棄市。承天議曰:“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有驚漢 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 于驚馬也。故不以乘輿之重,加于異制。今滿意在射鳥,非有 心于中人。案律過誤傷人三歲刑,況不傷乎?微罰可也。”
宋臺建,爲尚書祠部郎,與傅亮共撰朝儀。謝晦鎮江陵, 請爲南蠻長史。晦進號衛將軍,轉諮議參軍,領記室。
元嘉三年,晦將見討,間計于承天,曰:“大小既殊,逆 順又異,境外求全,上計也。以腹心領兵戍義陽,將軍率衆于 夏口一戰。若敗,即趨義陽,以出北境,此其次也。”晦良久 曰:“荊楚用武之國,且當決戰,走不晚也。”及晦下,承天 留府不從。到彥之至馬頭,承天自詣歸罪,見宥。后兼尚書左 丞。
吳興余杭人薄道舉爲劫,制同籍期親補兵。道舉從弟代公、 道生等并爲劫大功親,非應在補謫之例。法以代公等母存爲期 親,則子宜隨母補兵。承天議曰:“尋劫制,同籍期親補兵, 大功則不在此例。婦人三從,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今道舉爲 劫,若其叔父尚存,制應補謫,妻子營居,固其宜也。但爲劫 之時,叔父已歿,代公、道生并是從弟,大功之親,不合補謫。 今若以叔母爲期親,令代公隨母補兵,既乖大功不謫之制,又 失婦人三從之道。由于主者守期親之文,不辨男女之異。謂代 公等母子并宜見原。”
承天爲性剛愎,不能屈意朝右,頗以所長侮同列,不爲仆 射殷景仁所平。出爲衡陽內史。昔在西方與士人多不協,在郡 又不公清,爲州司所糾,被收系獄,會赦免。
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國史。承天年已老,而諸佐郎并 名家年少。潁川荀伯子嘲之,常呼爲奶母。承天曰:“卿當云 鳳凰將九子,奶母何言邪?”尋轉太子率更令,著作如故。
時丹陽溧陽丁況等久喪而不棺葬,承天議曰:“禮云‘還 葬’,當謂荒儉一時,故許其稱財而不求備 。丁況三家數年中 葬輒無棺櫬,實由淺情薄恩同于禽獸者耳。竊以丁寶等同伍積 年,未嘗勸之以義,繩之以法。十六年冬,既無新科,又未申 明舊制,有何嚴切,欻然相糾。或由鄰曲分爭,以興此言。如 聞在東諸處,此例既多,江西、淮北尤爲不少。若但謫此三人, 殆無所肅,開其一端,則互相恐動。臣愚謂況等三家,且可勿 問,因此附定制旨:若人葬不如法,同伍當即糾言。三年除服 之后,不得追相告引。”
十九年,立國子學,以本官領國子博士。皇太子講孝經, 承天與中庶子顔延之同爲執經。頃之,遷御史中丞。
時魏軍南伐,文帝訪群臣捍御之略。承天上安邊論,凡陳 四事:其一,移遠就近,以實內地;其二,浚復城隍,以增阻 防;其三,纂偶車牛,以飾戎械;其四,計丁課仗,勿使有闕。 文多不載。
承天素好弈棋,頗用廢事。又善彈箏。文帝賜以局子及銀 裝箏。承天奉表陳謝,上答曰:“局子之賜,何必非張武之金 邪。”
承天博見古今,爲一時所重。張永嘗開玄武湖遇古冢,冢 上得一銅斗,有柄。文帝以訪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 王莽三公亡,皆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內。時三臺居江左者, 唯甄邯爲大司徒,必邯之墓。”俄而永又啓冢內更得一斗,復 有一石銘“大司徒甄邯之墓”。時帝每有疑議,必先訪之,信 命相望于道。承天性褊促,嘗對主者厲聲曰:“天何言哉,四 時行焉,百物生焉。”文帝知之,應遣先戒曰:“善候何顔色, 如其不悅,無須多陳。”
二十四年,承天遷廷尉,未拜,上欲以爲吏部郎,已受密 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卒于家,年七十八。
先是禮論有八百卷,承天刪減并合,以類相從,凡爲三百 卷,并前傳、雜語、所纂文及文集,并傳于世。又改定元嘉歷, 改漏刻用二十五箭,皆從之。曾孫遜。
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 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謂所親曰:“頃觀文人,質則 過儒,麗則傷俗,其能含清濁,中今古,見之何生矣。”沈約 嘗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其爲名流 所稱如此。
梁天監中,兼尚書水部郎,南平王引爲賓客,掌記室事, 后薦之武帝,與吳均俱進幸。后稍失意,帝曰:“吳均不均, 何遜不遜。未若吾有朱異,信則異矣。”自是疏隔,希復得見。 卒于仁威廬陵王記室。
初,遜爲南平王所知,深被恩禮,及聞遜卒,命迎其柩而 殯藏焉,并餼其妻子。東海王僧孺集其文爲八卷。
初,遜文章與劉孝綽并見重,時謂之何、劉。梁元帝著論 論之云:“詩多而能者沈約,少而能者謝朓、何遜。”
遜從叔澗字彥夷,亦以才著聞,宦游不達,作拍張賦以喻 意。末云:“東方曼倩發憤于侏儒,遂與火頭食子稟賜不殊。” 位至臺郎。
時有會稽虞騫工爲五言,名與遜埒,官至王國侍郎。后又 有會稽孔翁歸、濟陽江避并爲南平王大司馬府記室。翁歸工爲 詩,避博學有思理,注論語、孝經。二人并有文集。
論曰:夫令問令望,詩人所以作詠,有禮有法,前哲由斯 播美。觀夫范、荀二公,并以學業自著,而干時之譽,本期俱 不爲弘。雖才則有馀而望乃不足。蔚宗藝用有過人之美,跡其 行事,何利害之相傾。徐廣動不違仁,義兼儒行。鮮之時稱“ 格佞”,斯不佞矣。松之雅道爲貴,實光載德。承天素訓所資, 無慚舅氏,美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