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古畫品錄

古畫品錄

《古畫品錄》,中國畫論著作,由謝赫所著,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的繪畫品評專著。

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二卷,曹魏康僧鎧譯。

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亦稱《入楞伽經(jīng)》、《大乘入楞伽經(jīng)》。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jīng)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我們也以四卷本為工作底本。針對佛僧對話,散文與詩句相互交叉的特點來進行標點和分段。

金史

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遼史

遼史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北史

北史

《北史》是匯合并刪節(jié)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qū)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南齊書

南齊書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xiàn)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太白陰經(jīng)

太白陰經(jīng)

《神機制敵太白陰經(jīng)》又稱《太白陰經(jīng)》,道家著作,中國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jīng)》的名稱由此而來。作者為唐朝的李筌。中國古代重要兵書。唐代宗時河東節(jié)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詳,《集仙傳》道其仕至荊南節(jié)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書10卷。現(xiàn)存《墨海金壺》、平津館影宋抄本等。

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法醫(yī)著作,又名《洗冤錄》、《宋提刑洗冤集錄》,4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于淳祐七年(1247年)。全書由檢驗總說、驗傷、驗尸、辨?zhèn)z骨等53項內(nèi)容所組成;并對犯罪、犯罪偵察、保辜等有關斷案、法吏檢驗格式程序等,亦詳加論述。本書內(nèi)容豐富,見解精湛,雖間有論析欠當之處,但絕大部分內(nèi)容源于實踐經(jīng)驗,是中國較早、較完整的法醫(yī)學專書。后世諸法醫(yī)著作多以本書為藍本,或加注釋,或予以增補,并對世界法醫(yī)學的發(fā)展有過巨大貢獻,曾先后譯成荷蘭、英、法、德等國文字。

魏書

魏書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nèi)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qū)別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nèi)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