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文的成語
有關(guān)文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文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以文亂法 | 文:指儒家的經(jīng)典。引用儒家的經(jīng)典,非議國家法令。 |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身無分文 | 形容非常貧窮。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他現(xiàn)在是身無分文,靠那好心腸的女店主借錢度日。” |
識文斷字 | 知曉文字。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
經(jīng)文緯武 | 治理國家的本領(lǐng),文的武的都具備。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fù)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jīng)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
繁文縟節(jié) | 文;節(jié):舊時指禮節(jié);縟:繁重。繁瑣過多的禮節(jié)、儀式。也指繁瑣多余的事項或手續(xù)。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jié),則一歲可以再郊。” |
一文不名 | 一文錢都沒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貧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文山會海 | 形容文件會議多得泛濫成災(zāi)。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guān)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 |
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zhàn)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zāi),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實際,敷衍塞責的做法。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句話,就是要落在實處。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zhì)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 |
入文出武 | 稱人兼?zhèn)湮奈渲牛氤癁槲某迹龀癁閷洝?/td> | 唐·張說《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
虛文浮禮 | 沒有意義的,表面應(yīng)酬的禮數(shù)。 | |
文理不通 | 指文章在詞句和內(nèi)容方面都行不通。 |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
識文談字 | 見“識文斷字”。 |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
文武全才 | 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藝。 | 《舊五代史 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后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
虛文縟禮 | 虛:虛假;縟:繁復(fù),繁瑣。虛偽的儀式,繁瑣的禮節(jié)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蓋英倫爾時,虛偽滿于社會,以虛文縟禮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輒謂之惡人。” |
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
俗下文字 | 指為應(yīng)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yīng)酬文章。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yīng)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 |
圖文并茂 | 指書刊中的文字流暢,插圖豐富精美。 | 王朔《修改后發(fā)表》:“我始終認為貴刊是國內(nèi)的一流刊物,圖文并茂,趣味高雅,是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三性結(jié)合的比較突出的好刊物。” |
滿腹文章 | 比喻文章極好,很有才華。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他憑著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zhuǎn)千階。” |
紅頭文件 | 黨、政機關(guān)下發(fā)的文件,刊頭的名稱常印成紅字。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這是中央的‘紅頭文件’,還是田專員的信口開河?” |
車軌共文 | 文;文字。車軌統(tǒng)一,文字一致。比喻統(tǒng)一一致。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
文圓質(zhì)方 | 謂外表隨和而內(nèi)心方正。 | |
分文不直 | 直:同“值”。一分錢一文錢也不值。形容沒有任何價值。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八:“有人贊嘆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么事,因什么毀贊不是。” |
不直一文 | 見“不直一錢”。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
反面文章 | 從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語。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詩》:巨屨揚矣,于彼高岡;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輝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人之旨。’” |
文質(zhì)彬彬 | 原義為人的文采和本質(zhì)都很適宜。后形容言談舉止斯文閑雅。彬彬:配合諧調(diào)。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
舞筆弄文 | 猶舞文弄墨。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gòu)辭,穿鑿會巧。” |
一紙空文 | 一張沒有用處的空頭公文;指沒有用處不能兌現(xiàn)的文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說是籌了款項,只能辦理本省之事;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 |
天文數(shù)字 | 表示極大的數(shù)字。 | 張愛玲《小艾》:“物價已經(jīng)漲成天文數(shù)字,到了天盡頭了,還是漲。” |
市民文學 | 封建社會后期,適應(yīng)城市居民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文學。內(nèi)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話本是其代表作品。 | |
分文不取 | 一個錢也不要。比喻不計報酬。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懶龍分文不取,也不問多少,盡數(shù)與了貧兒。” |
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
文身剪發(fā) | 見“文身斷發(fā)”。 | 《韓詩外傳》第八卷:“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文身剪發(fā)而后處焉。” |
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 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
溫文爾雅 | 形容人態(tài)度溫和;舉動斯文。現(xiàn)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爾雅:文雅。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陳錫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
舞文弄墨 | 舞:弄;墨:文筆。形容玩弄文字技巧。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豈亦效書生,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
天文地理 | 泛指知識、學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會陰陽,識得六甲風云,辨別三光氣色,九流三教,無所不通。” |
節(jié)威反文 | 節(jié):節(jié)制;威:威力,威風;反:同“返”,歸還。節(jié)抑威強,復(fù)用文理。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強國》:“節(jié)威反文。案用夫端誠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 |
下筆成文 | 一下筆就很快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華橫溢。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且無書不讀,下筆成文,千言立就。” |
深文周納 |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據(jù)事實而牽強附會給人硬加罪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wù)在深文。” |
文身斷發(fā) |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fā),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后常用以指較落后地區(qū)的民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長子太伯、虞仲知古人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 |
多文為富 | 以多學知識、技能為富有。 | 《禮記·儒行》:“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孔子家語·儒行》:“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 |
典章文物 |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jīng)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
文齊福不齊 | 文:文采;齊:全。文才足夠嶄露頭角,可是命運不濟。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
乃武乃文 | 本用以贊譽天子之德,指其文經(jīng)天地,武定禍亂。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 語出《書經(jīng) 大禹謨》:“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
弄法舞文 |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條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以達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 《史記 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于賂遺也。” |
祝發(fā)文身 | 削短頭發(fā),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qū)異族的風俗服制。 | 《轂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fā)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跡異域,祝發(fā)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
深文周內(nèi) |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 | 清·錢謙益《兵部尚書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獄,必以情本倫常依法比,不為深文周內(nèi)。” |
文質(zhì)斌斌 | 見“文質(zhì)彬彬”。 | 《南史·庾杲之劉懷珍等傳論》:“懷珍宗族文質(zhì)斌斌,自宋至梁,時移三代,或從隱節(jié)取高。” |
斯斯文文 | 形容舉目文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慣了,乍見了你這破落戶,還被人笑話死了呢。” |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 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zhì)還是一樣。 |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 |
情文并茂 |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 | 清·珠泉居士《續(xù)板橋雜記·二湯》:“桐邑楊米人曾為二姬作《雙珠記傳奇》,情文并茂。惜尚秘之枕函,余未得而讀之。” |
文章經(jīng)濟 | 文章和經(jīng)世濟民之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世兄是錦衣玉衾,無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經(jīng)濟,高出人上。” |
分文不名 | 名:占有。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比喻非常貧困。 | 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窮得分文不名,還要支持那兩三間破爛的會址,招待許多左派文人。” |
分文不受 | 分:指銀子計量的最小單位;文:指制錢的最小單位。一個錢也不接受。比喻不計報酬。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3回:“供了素齋,又具白銀一兩為謝。三藏分文不受。” |
文房四藝 | 指琴、棋、書、畫。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自古書、畫、琴、棋,謂之文房四藝。” |
分文不值 | 形容毫無價值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有人贊嘆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值。” |
文武雙全 |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 《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
徒陳空文 | 陳:陳述。指只說空話,并不實行。 |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
一文如命 | 見“一錢如命”。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