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宿的成語
有關宿的成語
有關宿的成語共收錄5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雙棲雙宿 | 宿在一起,飛在一起。比喻相愛的男女形影不離。 | 宋 尤袤《全唐詩話》卷六:“眼想心思夢里驚,無人知我此時情。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
舊愛宿恩 | 舊:已往;宿:通“夙”,平常。以往的眷愛和恩情。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皓傳》:“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 |
水宿山行 |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長途跋涉。 | 唐·李嘉佑《送從弟永任饒州錄事參軍》詩:“一官萬里向豐溪,水宿山行魚浦西。” |
風餐露宿 | 餐:吃飯;露:露水;宿:住宿;過夜。在野外的風雨中吃飯;在露天的環境中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艱苦。 | 宋 范成大《元日》詩:“饑飯困眠全體懶,風餐露宿半生癡。” |
餐風露宿 | 餐:吃;宿:睡覺。在風中吃飯;在露天過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的艱辛。也作“露宿風餐”、“風餐露宿”。 | 宋 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 |
胸無宿物 | 宿:過夜。胸中沒有過夜的東西。比喻心地坦率,沒有成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
棲風宿雨 | 在風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勞。 | 《東北人民抗日歌謠選》:“反抗侵略保衛祖國,棲風宿雨是平常。” |
碩望宿德 | 猶言德高望重。 | 明·宋濂《送用明上人還四明序》:“凈覺大師以碩望宿德為釋子所宗,亦以上人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奪。” |
食宿相兼 | 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 | 漢 應劭《風俗通 兩袒》:“齊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山行海宿 | 行于山間和宿于海上。謂行旅艱險。 | 唐·韓愈《南海神廟碑》:“方地數千里,不識盜賊,山行海宿,不擇處所。” |
夜宿曉行 | 天黑就住下,天亮就趕路。形容長途趕路的辛苦。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4卷:“孫九領書,夜宿曉行,直至吳江延陵橋下。” |
宿水餐風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明·許三階《節俠記·再貶》:“想當初關山萬重,賦閑君今朝堪諷,也強似那宿水餐風。” |
夫妻無隔宿之仇 | 宿:夜。夫妻之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形容夫妻間的恩怨容易化解。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夫妻無隔宿之仇’,我怪你怎的?” |
舊仇宿怨 | 結了很久的怨仇。 | |
宿學舊儒 | 指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 宋 胡仔《苕溪隱叢話前集 西昆體》:“老杜詩既為世所重,宿學舊儒猶不肯深與之。” |
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
雙宿雙飛 | 宿在一起,飛在一起。比喻相愛的男女形影不離。 | 無名氏《雜詞》:“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
老師宿儒 | 宿儒:原指長期鉆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 宋·陸九淵《語錄》:“三百篇之詩,有出于婦人女子,而后世老師宿儒,且不能注釋得分明,豈其智有所不若。” |
水宿風餐 | 水上住宿,臨風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艱苦。 | 元·薩都刺《還京口》詩:“吏人莫見參軍面,水宿風餐鬢發焦。” |
餐風宿水 | 形容旅途的辛苦。 | 明 馮夢龍《掛枝兒 送別》:“縱經營千倍利,不如家里安閑。餐風宿水,容顏易變。” |
餐風宿露 | 宿:住宿,過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元 楊暹《西游記》第五本第20出:“師父力多般,餐風宿露忙投竄,宵衣旰食無攛斷,受驅馳百萬端。” |
宿弊一清 | 多年的弊病一下就肅清了。 | 《清史稿·林則徐傳》:“吳中洊饑,奏免逋賦,前在籓司任,議定賑務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 |
宿將舊卒 | 宿將:有豐富經驗的老將。指有豐富經驗的將領和士兵。 |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也。” |
眠花宿柳 | 比喻狎妓。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終日閑游浪蕩,一自父母亡后,專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風。” |
沉疴宿疾 | 疴:病;宿:長久的。指重病和老病。也比喻積久而成,為害甚大的社會弊端。 | 清·秋謹《精衛石》第五回:“美雨歐風頓起沉疴宿疾;發聾振聵造成兒女英雄。” |
老手宿儒 | 宿儒:長期研究儒家經典的人。指年輩大的老師或知識淵博的學者。 | 宋·陸九淵《語錄》:“三百篇之詩,有出于婦人女子,而后世老師宿儒,且不能注釋得分明,豈其智有所不若。” |
霜行草宿 | 謂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勞苦。 | 《宋書·孝義傳·孫法宗》:“單身勤苦,霜行草宿,營辦棺惇,造立冢墓,葬送母兄,儉而有禮。” |
露餐風宿 | 在露天中吃飯,在風中住宿。形容旅途艱辛。 |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33回:“沿途露餐風宿,到了汛地,駐扎數月。” |
東食西宿 | 比喻貪婪的人唯利是圖。 | 漢 應劭《風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父子無隔宿之仇 | 宿:夜。父子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指仇怨容易消除。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
草行露宿 | 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遠路的人艱苦和匆忙的情形。 | 《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
露宿風餐 | 在露天過夜,在風口吃飯。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 | 宋 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 |
深仇宿怨 | 猶深仇大恨。 | 董必武《反侵略聲中紀念錢亦石先生》:“甚至彼此之間深仇宿怨的人也在‘抗日第一’的前提下,一致攜手。” |
風飧水宿 | 飧:晚餐;宿:住宿,過夜。風里吃飯,露天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路由揚州過了長江,進了潤州,風飧水宿,夜住曉行,來到平江。” |
文章宿老 | 工于文章的老前輩。 | 《新唐書·李嶠傳》:“李嶠富才思,然其仕前與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為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焉。” |
風飧露宿 | 飧:晚餐;露:露水,露天;宿:住宿,過夜。風里吃飯,露天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 宋·陸游《壯士吟》:“風飧露宿寧非苦,且試平時鐵石心。” |
宿世冤家 | 指有前世仇怨。形容積怨很深。也用作昵稱。 | 宋·道山先生《道山清話》:“宿世冤家,五年夫婦,從今以往,不打這鼓。” |
耆宿大賢 | 耆:老。指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樊儵傳》:“耆宿大賢,多見廢弁。” |
餐風宿草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古今小說 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木蘭可憐父親多病,扮女為勇,代父其役……餐風宿草,受了百般辛苦。” |
弋不射宿 | 弋:射鳥。箭不射已經歸巢睡眠的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
曉行夜宿 | 天亮啟程;入夜歇宿。形容旅途辛苦。曉行:天明上路;夜宿:傍晚歇宿。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但愿你曉行夜宿無辭憚。” |
風宿水餐 | 餐:吃飯。在水上進食,在風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艱辛。 | 明·邵璨《香囊記·題詩》:“煙波萬里誰為伴,忘機數點白鷗閑,東西沒牽絆,風宿水餐。” |
餐風宿雨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 許思湄《謝清苑縣李賀母壽并請追失銀》:“別后餐風宿雨,兒歌行路之難。而芳草斜陽,又來孤館,自嘆春光九十,不屬勞人也。” |
痛湔宿垢 | 猶痛改前非。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湔,洗。 | 明 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朕方嘉與臣民會皇極之路,爾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 |
宿水飡風 | 同“宿水餐風”。 | |
隔宿之仇 | 宿:夜。隔夜的仇怨。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8回:“誰家兩口子沒有言差語錯呀?夫妻們有隔宿之仇么?” |
風餐水宿 | 在風中進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艱辛。 | 宋·黃庭堅《上南陵坡》詩:“風餐水宿六十里,蛇退猿啼八百盤。” |
風餐雨宿 | 在風中吃飯,在雨地里睡覺。形容行旅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風餐雨宿,走了二十八個日頭,正月十四日,進了順城門,在河漕邊一個小庵內住了,安頓了行李。” |
宿雨餐風 | 形容旅途辛勞。 | 明·陳汝元《金蓮記·證果》:“梯山航海,白發將侵,宿雨餐風,紅顏非故。” |
雨宿風餐 | 見“雨臥風餐”。 | 宋·范成大《四明人董嶧久居岳市乞詩》:“祝融峰下兩逢春,雨宿風餐老病身。莫笑五湖萍梗客,海邊亦有未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