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成語有關銖的成語

有關銖的成語

有關銖的成語共收錄26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算盡錙銖算:計算;錙銖:舊制1兩=4錙,1兩=24銖,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極微小的數量也要算。指苛斂錢財。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
銖兩之奸銖兩:極輕微的分量。比喻極其輕微的事。指輕微的邪惡。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精于吏務,善為購距,銖兩之奸,皆告之。”
銖銖校量銖銖:分量極輕。指斤斤計較。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柳柳州》:“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不著此意,是豈能真忘之者哉!”
計較錙銖謂為爭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銖量寸度同“銖稱寸量”。清·魏源《默觚上·學篇八》:“銖量寸度,石丈必差,操券責償,曷以見天地之大哉。”
錙銖必較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計較(錙:四分之一兩;銖:二十四分之一兩;二者是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荀子 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
銖銖較量謂極精細地計較衡量。清·陳確《原教》:“荀告韓楊,各是所見,銖銖較量,可謂愚甚。”
銖寸累積見“銖積寸累”。清·汪琬《鄉飲大賓周翁墓志銘》:“翁削衣縮食,銖寸累積,以謀復故第。”
以鎰稱銖用鎰同銖相比,表示力量處于絕對優勢。《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
銖積寸累一銖一寸地積累起來。銖:古代重量單位;據說等于二十四分之一兩。宋 蘇軾《裙靴銘》:“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天步所臨,云蒸雷起。”
寸積銖累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銖為一兩。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宋 李綱《與右丞相條具事宜札子》:“寸積銖累,以及此數,若不妄散,以陳易新,可以常為洪州之根本。”
銖積絲累同“銖積寸累”。元·脫脫《宋史》卷一百七十九:“當時漕司不量州軍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于是郡縣橫斂,銖積絲累,江東、西之害尤甚。”
以銖稱鎰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極不相稱,處于絕對劣勢。《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張預注:“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銖積錙累同“銖積寸累”。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老儒故善治生……銖積錙累,得四十金。”
銖兩分寸指極少的數量。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錙銖不爽猶言分毫不差。清·周亮工《書影》卷八:“條分縷析,一一相配,而錙銖不爽也。”
銖稱寸量形容極精細地衡量、推究。明·唐順之《與王龍溪郎中書》:“以尹之所樂者,堯舜之道也,而袛銖稱寸量于一介取予之間。若硁硁小人然者,何也?”
銖分毫析謂細微地分析。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學問須嚴密理會,銖分毫析。”
以銖程鎰用銖同鎰作比較,表示很不相稱。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陳水南臬憲嘗以南唐李昪宜繼唐后,遂改馬令《南唐書》為《唐馀紀傳》,此猶蕭常以《三國·蜀志》為《續后漢書》也。然昭烈世系甚明,猶覺以銖程鎰……昪本安吉砦將潘某之子,昪姓實潘也……”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等;優劣相當(銖: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據說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明 周暉《金陵瑣事》:“梁同考坐吏書之左,去官三百余員,銖兩悉稱,士林服之,士林榮之,此皆破格之異命也。”
銖施兩較謂一銖一兩都斤斤計較。形容非常吝嗇。明·方孝孺《答許廷植書》:“其賦于人也,銖施兩較,不肯多與。”
寸量銖稱論寸來量,論銖來稱。比喻點點滴滴地計量,煩瑣不切實用。宋 蘇洵《史論下》:“又欲寸量銖稱以摘其失,則煩不可舉。”
銖兩相稱見“銖兩悉稱”。茅盾《大題小解》:“于是指出何者為適如其分,銖兩相稱,何者被強調了非特殊點而忽略了特殊點,何者甚至被拉扯為‘四不像’。“
積銖累寸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何剛德《客座偶談》第四卷:“如有盈余,積銖累寸,今年買半畝,明年買半畝。”
錙銖較量同“錙銖必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你學業日進,發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
銖累寸積見“銖積寸累”。宋·朱 熹《朱子語類·朱子一 》:“揚某自十四五歲時,便覺得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愛了。某不敢自昧,實以銖累寸積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