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成語有關錙的成語

有關錙的成語

有關錙的成語共收錄7個
成語 解釋 出處
算盡錙銖算:計算;錙銖:舊制1兩=4錙,1兩=24銖,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極微小的數量也要算。指苛斂錢財。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
計較錙銖謂為爭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
錙銖必較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計較(錙:四分之一兩;銖:二十四分之一兩;二者是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荀子 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
銖積錙累同“銖積寸累”。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老儒故善治生……銖積錙累,得四十金。”
錙銖不爽猶言分毫不差。清·周亮工《書影》卷八:“條分縷析,一一相配,而錙銖不爽也。”
錙珠必較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王朔《浮出海面》九:“雖然他們互相請客時出手大方,喝了酒也會親熱得推心置腹,眼淚汪汪。但一談到生意錢財就會立刻變得冷若冰霜、錙珠必較,有時還會吵得面紅耳赤、破口大罵。”
錙銖較量同“錙銖必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你學業日進,發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