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澤的成語
有關(guān)澤的成語
有關(guān)澤的成語共收錄44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崗頭澤底 | 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稱盧氏為崗頭盧,李氏為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 唐 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
同袍同澤 |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nèi)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guān)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涸:使水干枯;澤:聚水的洼地;焚:燒毀。把池水戽干來捕魚,將林地?zé)龤泶颢C。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yuǎn)打算。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td> |
袍澤之誼 | 袍澤:長袍與內(nèi)衣,泛指軍隊(duì)中的同事。指軍隊(duì)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td> |
以澤量尸 | 謂尸體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jì)量。極言死人之多。 | 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shù),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td> |
三江七澤 | 泛指江河湖澤。 | 唐·李白《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td>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鉆燧取火,構(gòu)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td> |
澤吻磨牙 | 猶言齜牙咧嘴。兇殘貌。 | 《新唐書·酷吏傳序》:“于是索元禮、來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紛紛并興,澤吻磨牙,噬紳纓若狗豚然?!?/td> |
川澤納污 | 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yǎng),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yù)。 | 《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瘒?,天之道也?!?/td> |
手澤之遺 | 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 | 《禮記 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td> |
膏澤脂香 | 指油脂類的化妝品。 | |
涸澤而漁 | 抽干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yuǎn)打算。 |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td> |
澤及枯骨 |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 《呂氏春秋·孟冬紀(jì)·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
竭澤而漁 | 竭:弄盡;澤:池塘;漁:捕魚。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也比喻殘酷榨取。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
草澤英雄 | 草澤:荒野地。指在山林出沒的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回:“便是有才如李淵,尚且不容于朝廷,那草澤英雄,誰人鑒賞?” |
遺風(fēng)遺澤 | 澤:德澤。前人遺留下來的良好習(xí)氣和恩澤。 | 宋·蘇軾《母聶氏溫國太夫人外制》:“慈和嚴(yán)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濟(jì)艱難,其遺風(fēng)遺澤蓋有存者。” |
焚林竭澤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喻只圖眼前利益。 | 清·黃宗羲《明司馬澹若張公傳》:“竊恐焚林竭澤之后,能無魚驚鳥散之憂?” |
流風(fēng)遺澤 | 流風(fēng):遺風(fēng);澤:恩澤。前代流傳下來的風(fēng)尚和德澤。 |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經(jīng)始大基,流風(fēng)遺澤,所被者遠(yuǎn),五圣遵業(yè)至今,百有二十余年。” |
遺惠余澤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 《晉書 摯虞傳》:“前乙巳赦書,遠(yuǎn)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td> |
溫潤而澤 | 比喻人的態(tài)度、言語溫和柔順。 | 《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td> |
被澤蒙庥 | 指受恩澤,蒙庇護(hù)。 | 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聞 吳留村》:“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將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自縣治以至何干,直達(dá)于省城之金閶門,八九十里,號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shù)萬人?!?/td> |
吐珠于澤,誰能不含 | 含:銜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澤,則人人都會取來銜在嘴里。比喻君權(quán)旁落,則人人都要謀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翟峬傳》:“故孔子曰:‘吐珠于澤,誰能不含?!I君之權(quán)柄外假,則畢竟取以為己利,猶出于澤中,誰能不含。” |
遺風(fēng)余澤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fēng)教和德澤。 | 《宣和書譜 張彥遠(yuǎn)》:“此其遺風(fēng)余澤,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td> |
山吟澤唱 | 山歌民謠。 | 明·吳承恩《<留恩錄>序》:“夫兔人葛婦,不班于黼芾;山吟澤唱,無謂于律呂。” |
遺風(fēng)馀澤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fēng)教和德澤。 | |
涸澤之蛇 | 老實(shí)人受欺負(fù),奸詐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處。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子獨(dú)不聞涸澤之蛇首?澤涸,蛇將徙?!?/td> |
施仁布澤 | 施:給予;布:布施;澤:恩澤。給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馮商的,馮商的,積功累德;馮商的,馮商的,施仁布澤。” |
沐浴膏澤 | 沐??;比喻身受潤澤;膏澤:恩澤。指身受別人的恩惠。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td> |
澤被后世 | 澤:恩澤,恩惠。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 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dāng)時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于修成了澤被后世的都江堰?!?/td> |
澤及髊骨 | 澤:恩澤;髊:肉未爛盡的骸骨。恩澤及于死者。形容恩德深厚。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冬紀(jì)·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
順非而澤 | 順從錯誤言行且加以潤飾。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學(xué)非而博,順非而澤?!?/td> |
彭澤橫琴 | 陶淵明擺了一張無弦琴。比喻志趣高雅不俗。 | |
澤深恩重 | 澤:恩澤,德澤。德澤深遠(yuǎn),恩情厚重。 | 唐·張說《謝京城東亭子宴送表》:“當(dāng)陛下圣明之朝,事出非常,澤深恩重,今者誓將瀝血,未足竭誠,徒欲殺身。豈能報答。” |
尺澤之鯢 | 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 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
尊主澤民 | 尊崇君主,澤惠生民。 | 宋·蘇軾《與李公擇書》之十一:“雖懷坎壈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td> |
深仁厚澤 | 謂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 宋·陳亮《書<歐陽文粹>后》:“初,天圣、明道之間,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澤涵養(yǎng)天下蓋七十年?!?/td> |
雨澤下注 | 雨水往下流 | 明·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
遺惠馀澤 |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 |
窮山竭澤 | 窮:尋求到盡頭。尋遍所有的山與河。 |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麟,人罕識之獸也,以見公之窮山竭澤而盡取,至于不識之獸,皆搜索而之?!?/td> |
振兵澤旅 | 見“振兵釋旅”。 | 《史記·孝武本紀(jì)》:“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迸狍S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td> |
淵渟澤匯 | 比喻事物的集聚匯合。 | 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漢興,董賈諸人,漸趨醇樸,一代文章,垂復(fù)古始,淮南又群集浮華,綱羅淫僻,淵渟澤匯,萃為此編?!?/td> |
竭澤焚藪 | 竭:排水。藪: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魚,燒光草野捉獸。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 |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可,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
相濡以澤 | 濡:沾濕;澤:唾液或汗水。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 清·曾國藩《廣東嘉應(yīng)州知州劉君事狀》:“噓枯養(yǎng)瘠,相濡以澤。” |
深山大澤 | 澤:湖泊。深邃的山野和廣闊的湖澤。引申為窮鄉(xiāng)僻壤。比喻詩文境界深遠(yuǎn)恢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23年》:“深山大澤,實(shí)生龍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