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危的成語
有關(guān)危的成語
因篇幅關(guān)系,危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舍安就危 | 舍:放棄;就:趨,從。舍棄安逸而趨于危險。形容違背常情,不理智。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臨危受命 | 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倒懸之危 |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危急關(guān)頭 | 不可預(yù)見的緊急關(guān)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zāi)難。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guān)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 |
見危致命 | 見“見危授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撥亂濟危 | 平定亂世,救濟危難。亦作“撥亂濟時”。 | 晉·龔壯《上李壽封事》:“管、蔡既興,讒諛滋蔓,大義滅親,撥亂濟危。” |
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處安思危 | 處:居于;思:想,考慮。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 |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皇復(fù)》:“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
轉(zhuǎn)危為安 | 由危險轉(zhuǎn)為平安。危:危險。 | 漢 劉向《<戰(zhàn)國策>書錄》:“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亦可觀。” |
危急存亡 | 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guān)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guān)頭。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扶危定亂 | 扶助危難,平定禍亂。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能識人,能愛人才,能為國留得那英雄豪杰,為朝廷扶危定亂。” |
岌岌可危 | 岌岌: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形容形勢極其危險。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
危言悚聽 |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 梁啟超《米禁危言》:“我國民勿以吾為危言悚聽也。” |
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 | 《史記 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
定傾扶危 | 傾:危。扶助危傾,使其安定。指挽救國家于危難之時。 | 漢·恒寬《鹽鐵論·備胡》:“古者明王討暴衛(wèi)弱,定傾扶危,使小國之君悅;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 |
乘人之危 | 乘:趁;危:危險;災(zāi)難。趁別人有困難時;去要挾、侵害對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見危授命 | 在危急關(guān)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危言聳聽 | 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聳聽:使人聽了吃驚;危言:使人吃驚的話。 |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 |
去危就安 | 離開危險,達到平安。 | 《北齊書·文襄帝紀》:“去危就安,今歸正朔;轉(zhuǎn)禍為福,已脫羅網(wǎng)。” |
危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
危在旦夕 | 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時間之內(nèi)。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
居安思危 | 居:處在。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國有危急之事,不須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戰(zhàn)國·魯·孔丘《論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
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治:合理。把危亡當作安定,把禍亂當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遠見,看不到潛在的危機。 | 漢·賈誼《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危言危行 | 危: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 |
人心惟危 | 惟:是;危:險惡。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險的。 | 《尚書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
危急存亡之秋 | 危險至極的緊急關(guān)頭。 | |
心所謂危 | 危:危險。心里覺得有危險。指個人對情況和問題的主觀認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謂危,亦以告也。” |
安危與共 |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guān)系密切,利害相連。 |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
臨危自計 | 計:計算。指臨到危險時刻只為自己著想。 | 后晉·劉昫《舊唐書·吳溆傳》:“人臣食君之祿,死君之難,臨危自計,非忠也。” |
救困扶危 | 救濟扶助陷于困境危難中的人。 | 元 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
旦夕之危 | 旦夕:比喻短時間內(nèi)。危:危險。形容危險逼近。 | 《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
人命危淺 | 淺:時間短。形容壽命不長,即將死亡。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整衣危坐 | 危坐: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shù)臉幼印?/td> | |
累卵之危 | 好比堆疊起來的蛋,極容易打碎。比喻情況極危險。 | 漢 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
行不履危 | 不走有危險的地方。 |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主行不履危。” |
于安思危 | 于: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yīng)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 《戰(zhàn)國策 楚策四》:“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則慮安。” |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 益:更加;勢:權(quán)勢。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quán)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quán)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 《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
扶危定傾 | 謂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 《周書·李基傳》:“太祖扶危定傾,威權(quán)震主。” |
臨危不懼 | 臨:碰到;面臨;懼:害怕;畏懼。面對危難;絲毫也不畏懼。 | 《鄧析子 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
燕處危巢 | 見“燕處焚巢”。 | 清·筱波山人《愛國魂·勤王》:“怕只怕臨安頹廈如燕處危巢。” |
鷸蚌相危 | 同“鷸蚌相持”。 | 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
危如累卵 | 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秦策四》:“當是時,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 |
安危相易 | 易:變易,轉(zhuǎn)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zhuǎn)換。 | 先秦 莊周《莊子 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
鳥覆危巢 | 鳥巢因建于弱枝而傾覆。比喻處境極端危險。 | 唐·李商隱《行次昭應(yīng)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
危如朝露 | 危險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陽一出就會消失。比喻處境極危險。 | 《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延年益壽乎。” |
危亡關(guān)頭 | 突如其來的、不可預(yù)見的緊急關(guān)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zāi)難。 | |
栗栗危懼 | 栗栗:發(fā)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 《尚書 湯浩》:“栗栗危懼,若將隕于深淵。” |
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滅亡、危險、緊急的關(guān)鍵時刻。 | 毛澤東《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wù)》:“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yīng)計較過去的一切,而當與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jié),以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 |
臨危制變 |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yīng)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
臨危致命 | 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扶危濟困 | 扶:幫助;支持;濟:拯救。扶持、救濟生活困苦、處境危急的人。比喻盡力救助別人的危難。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 |
褒衣危冠 | 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 唐·韓愈《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獻酬有容,歌風雅之古辭,斥夷狄之新聲。褒衣危冠,興興如此。” |
忘戰(zhàn)者危 | 指忘記了戰(zhàn)備就一定會產(chǎn)生危機。同“忘戰(zhàn)必危”。 | 三國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戰(zhàn)者亡,忘戰(zhàn)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
變危為安 | 變危急為平安。 | 宋 司馬光《論周琰事乞不坐馮浩狀》:“陛下當此之時變危為安,變亂為治,易于返掌。” |
臨危不亂 | 臨:面臨;危:危險;亂:慌亂,紊亂。指面臨危險心情不慌亂。 | 梁實秋《槐園夢憶》:“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zhèn)定應(yīng)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zāi)。” |
治亂安危 | 使紛亂的社會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勢得以安定。 | 宋·蘇軾《東坡集·司馬溫公行狀》:“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亂安危者,皆不載。” |
危于累卵 | 比壘起的蛋還危險。喻極其危險。 | 《戰(zhàn)國策·秦策四》:“當是時,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后漢書·申屠剛傳》:“國家危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于累卵。” |
人人自危 | 每一個人都感到隨時有危險出現(xiàn)而恐懼不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
燕巢危幕 | 燕子把窩做在帷幕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