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guān)埋的成語
有關(guān)埋的成語
有關(guān)埋的成語共收錄27個(gè)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十面埋伏 | 意思是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huì)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葬玉埋香 | 埋葬女子的婉辭。 | 《法書苑》:“《玉溪編事》:王蜀時(shí)秦州節(jié)度使王承儉筑城,獲瓦棺,中有石刻曰:‘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祟妻王氏。’銘有云‘深深葬玉,郁郁埋香。’之語。” |
埋頭苦干 | 埋頭:一直低著頭;苦干:盡心盡力地干。形容工作勤奮、努力。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guó)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
變跡埋名 | 跡:痕跡,蹤跡。改變行蹤,隱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都?xì)w欲界,輕財(cái)任俠,也屬微塵,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 |
系馬埋輪 | 指敵人進(jìn)攻時(shí),系住馬,埋車輪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 語出《孫子 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dòng)也。” |
瘞玉埋香 | 指美麗的女子死亡。 | 南宋·吳文英《鶯啼序》:“別后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fēng)雨。” |
隱跡埋名 | 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 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 |
隱姓埋名 | 隱瞞自己的真實(shí)姓名。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dá),隱姓埋名作莊家學(xué)耕稼。” |
埋天怨地 |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對(duì)什么都抱怨。 | 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里,埋天怨地。” |
不伏燒埋 | 伏:屈服;燒埋:燒埋銀錢,舊時(shí)官府向殺人犯追繳賠給死者家屬的埋葬費(fèi)。比喻不伏罪或不聽勸解。 | 元 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埋輪破柱 | 比喻剛正不阿,不畏權(quán)貴。 | 唐 元稹《裴注侍御史制》:“季代而還,埋輪破柱之徒,絕不復(fù)出,朕甚異焉。” |
埋頭顧影 | 形容矯飾者暗中窺察外界的反應(yīng)。 | 明·李贄《答鄧明府》:“非與世之局瑣取容,埋頭顧影。” |
狐埋狐揚(yáng) | 見“狐埋狐搰”。 | 梁?jiǎn)⒊稄?fù)古思潮平議》:“而狐埋狐揚(yáng),天下其謂政府何?” |
狐埋狐搰 | 搰:挖掘。狐性多疑,剛把東西埋下,又把挖出來看看。比喻疑慮過多,不能成事。 | 《國(guó)語 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
土埋半截 | 比喻活不了多久。 | 蕭乾《皈依》:“別瞧我土埋半截兒,我還稀罕我這條老命呢。” |
埋沒人才 | 不重視有才能的人,讓其不能發(fā)揮作用。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4回:“如此佳人,當(dāng)日把他誤作男裝,若非孤家看出,豈非埋沒人才。” |
埋三怨四 | 事事埋怨。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我堂客總是埋三怨四,’謝慶元講到這里,側(cè)耳聽聽?zhēng)ぷ永镆呀?jīng)起的均勻微細(xì)的鼾息。” |
埋鍋造飯 | 造:制作。在平地上挖灶安鍋?zhàn)鲲垺?/td>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九回:“又見軍士捱了一夜,肚中料是饑餓,即令埋鍋造飯。” |
埋聲晦跡 | 猶銷聲匿跡。 | 《南史·蕭修傳》:“修靜恭自守,埋聲晦跡。” |
椎埋狗竊 | 謂搶殺偷盜,不務(wù)正業(yè)。 | 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六:“自絳灌至申屠嘉,皆向時(shí)棰埋狗竊之人。” |
變姓埋名 | 隱瞞自己的真實(shí)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9回:“即將所有金銀犒賞三軍,涕泣起行,退居濮州雷夏澤中,變姓埋名,農(nóng)樵為樂。” |
椎埋屠狗 | 殺人宰狗。指為非作歹和從事低賤的職業(yè)。 | 宋·蘇洵《權(quán)書下·高祖》:“誰謂百歲之后,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shì)為帝王,而不欣然而從之邪!” |
埋名隱姓 | 隱:隱瞞。隱瞞自己的真實(shí)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八卷:“后遂化鶴回家,埋名隱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長(zhǎng)成。” |
掩骼埋窆 | 見“掩骼埋胔”。 | 《后漢書·趙咨傳》:“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見形之毀,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
隱名埋姓 | 同“隱姓埋名”。 | 元·李愛山《壽陽曲·厭紛》曲:“離京邑,出鳳城,山林中隱名埋姓。” |
掩骼埋胔 | 謂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為古代的恤民之政。 | 西漢·戴圣《禮記·月令》:“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
椎埋穿掘 | 殺人埋尸,發(fā)冢盜墓。泛指行兇作惡。 | 《文選 孫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黨,阡陌成群。”張銑注:“椎埋,謂劫殺人而埋之;穿掘,謂發(fā)冢而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