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借的成語
有關借的成語
有關借的成語共收錄4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鑿壁借光 | 鑿:挖。在墻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借刀殺人 | 用別人的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去害人。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
借書留真 | 指借別人的書,抄寫后留下正本,把抄本還給別人。 | 《漢書·河間獻王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
借花獻佛 | 用別人的花進獻給菩薩。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佛,與哥哥上壽咱。” |
草船借箭 |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回目:“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
東挪西借 | 指到處挪借款項。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6回:“來京引見的人,有幾個腰里常常帶著幾十萬銀子?不過也是東挪西借,得了缺再去還人家。” |
借坡下驢 | 憑借有利的地勢下驢。比喻利用有利條件行事。 | 張笑天《死島情仇》:“李英民咕嘟一聲灌了一口湯,想找個臺階借坡下驢:‘好男不跟女斗。’” |
背城借一 | 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憑借最后一戰。背靠自己的城堡與敵人決一死戰。意謂作最后的奮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
借酒澆愁 | 用酒來澆滅郁積心中的氣憤或愁悶。 | 明 李開先《后岡陳提學傳》:“只恁以酒澆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 |
借題發揮 | 發揮: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達出來。借談論另一個題目來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 王衡《郁輪袍》第二折:“我隨分劃幾劃便罷,這個原是借題發揮。” |
老虎借豬,相公借書 | 相公:舊指讀書人。比喻東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據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愛好。 | |
赍盜糧,借賊兵 | 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 |
借風使船 | 風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憑借別人的力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1回:“ 今見金桂所為,先已開了端了,他便樂得借風使船 ,先弄薛昨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 |
借尸還魂 | 迷信傳說;人死以后靈魂可以借別人的尸體復活。比喻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義出現。 | 元 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尸體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 |
借鏡觀形 | 借:憑借。比喻參考和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 | 《劉子新論 貴言》:“人目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
借交報仇 | 幫助別人報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 |
借賊兵,赍盜糧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故齊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借賊兵,赍盜糧者也。” |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 塊壘:土塊堆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氣。指利用某種事物來達到消除憤懣不平的目的。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
憑城借一 | 背城借一。謂與敵決一死戰。 | 《宋書·袁淑傳》:“負塞殘孽,阻山燼黨,收險竊命,憑城借一,則當因威席卷,乘機芟剿。” |
借箸代籌 | 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后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劃事情。 | 《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 |
借劍殺人 | 見“借刀殺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干岸兒’,‘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本事。” |
借貸無門 | 借貸:借錢。沒有地方借錢。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76回:“迨至資本虧折,借貸無門,流為乞丐,悔之晚矣!” |
借水行舟 | 見“借水推船”。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6回:“我家老爺是個清官,并無許多銀兩,又說小人借水行舟,希圖這三百兩銀子,將我打了二十板子。” |
借寇兵,赍盜糧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秦·李斯《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
借水推船 | 亦作“借水行舟”。謂趁勢行事。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獄官借水推船,權把吳清收監,候病痊再審,二趙取保在外。” |
借客報仇 | 幫助別人報仇。 | 《漢書 朱云傳》:“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
探丸借客 |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里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俠殺人報仇。 |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里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 |
運籌借箸 | 同“運箸”。 | 《史記·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麗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裴骃集解引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
借尸還陽 | 猶言借尸還魂。 | 何其芳《理性與歷史》:“以后再有法西斯蒂的鬼魂借尸還陽的話,總可以少騙幾個人吧。” |
千里借籌 | 籌:策劃。和遠方朋友進行商量。 | 清·孔尚任《桃花扇》:“受君恩,爵封列侯;鎮江淮,千里借籌。” |
借身報仇 | 見“借交報仇”。 | 明·高啟《結交少年場行》:“結交須結游俠兒,借身報仇心不疑。” |
借面吊喪 | 意謂虛有其表。 | 《后漢書·彌衡傳》載:漢末彌衡恃才傲物,別人問他對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認為荀彧雖儀容堂堂,但實則徒有虛表,故答道:“文若,可借面吊喪。” |
借古喻今 |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現實中的今人今事。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張居正并沒有直筒筒講出自家觀點,而是宕開話頭借古喻今。” |
借古諷今 | 借:假托;諷:諷刺。假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 張抗抗《國魂》:“因為父親曾經發表過的一部歷史人物傳記中贊揚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書,被認為借古諷今。” |
借寇赍盜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 清·林則徐《答奕將軍防御粵省六條》:“其中近年所買夷炮,約居三分之一,盡以借寇赍盜,深湛憤恨。” |
借篷使風 | 比喻借他人之力辦事。 | 清·頤瑣《黃繡球》第四回:“黃通理嘆了一口氣,見這張先生酒落歡腸,話頗坦直,雖然是個蠹吏,性情是了亮容易打夥的,便動了借篷使風的主意。” |
張良借箸 | 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為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 |
有借無還 | 指借別人東西耍賴不歸還。 | 梁實秋《書》:“大概都是有感于書之有借無還。” |
借公行私 | 借公事的名義謀取私利。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一卷:“見善忘舉者妒,知惡不劾者比,依違是非者譎,借公行私者佞。” |
柳下借陰 | 比喻請求別人的庇護。 | 《淮南子 人間訓》:“武王蔭暍人于樾下,左擁而右扇之,而天下懷其德。” |
借景生情 | 借眼前的事物激發思想感情。 |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抱著卡賓槍,食指不離扳機,不斷地借景生情地喊著鼓動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