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ōng zhǔn
注音ㄓㄨㄥ ㄓㄨㄣˇ
繁體中準
⒈ ?見“中準”。
⒈ ?即平準。 漢 代中央政府平抑物價的一種措施。
引《后漢書·靈帝紀》:“﹝ 熹平 四年﹞改‘平準’為‘中準’,使宦者為令,列於內署。”
⒉ ?指商品交換的媒介和衡量其價格的尺度。
引孫中山 《錢幣革命》:“錢幣為何?不過交換之中準,而貨財之代表耳。”
廖仲愷 《錢幣革命與建設》:“錢幣之成也,由貨物所換得之品,用充交易中準之具,其目的不在消費,而在輾轉流通以得他物為究竟。”
⒊ ?符合水準。見“中準”。
引《莊子·天道》:“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王先謙 集解:“其平與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謂之水平。”
1.哥哥在暗中準備著,他要干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
2.就比如今天,這一個大周每年最為熱鬧全民皆歡的日子,他此刻正規規矩矩地排在比肩接踵一眼望不到前后盡頭的隊伍中準備進入經綸院參加會考。
3.經討論,液化氣行業醞釀用“氣價聯動”方式,取代實施5年多的“中準價”制度。
4.哥哥在暗中準備著,他要干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