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áng sān cǎi
注音ㄊㄤˊ ㄙㄢ ㄘㄞˇ
詞性名詞
⒈ ?中國傳統的多彩釉陶器工藝。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綠、白、黃等釉色,再放入窯中燒制而成。
⒈ ?唐 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亦指有這種釉色的陶制品。所謂“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種色彩。除了白色(一般微帶黃色)之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藍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屬器,有些用作冥器。盛行于初 唐 以后, 遼 代仍流行,以后逐漸衰落。
⒈ ?一種唐代彩色的釉陶。多為貴族陪葬的明器。造形繁多,三彩俑可為代表。以白、綠、黃三種顏色為主,另加上褐、藍、黑及少量茄紫色。胎體先素燒,再多次上釉,于窯中低溫烘烤,釉藥流動互滲,產生豐富多彩的色澤變化。顏色艷麗,簡潔高雅,富含西域色彩,和貴族的豪華作風相符。盛行于初唐至開元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后漸衰。
德語Tang (S)?
法語San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