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ī tì
注音ㄆ一 ㄊ一ˋ
⒈ ?指出家為僧尼。因出家時須按佛教戒律剃除須發、身披袈裟,故稱:披剃為僧。
⒈ ?亦作“披鬀”。削發出家。
引《景德傳燈錄·志閑禪師》:“姓 史氏,幼從 柏巖禪師 披剃,二十受具。”
明 高明 《琵琶記·祝發買葬》:“我當初早披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日免艱辛。”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視鬼》:“遂披剃為僧,至今尚在。”
蘇曼殊 《題<拜倫集>》詩序:“予早歲披鬀,學道無成,思維身世,有難言之痛!”
⒈ ?出家。根據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須剃頭發,披上袈裟,故稱為「披剃」。
引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四出》:「我當初早批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晚免艱辛。」
1.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也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轉世因緣,弘忍前生是破頭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請求披剃出家。
2.惟有許宣情愿出家,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
3., 1981年,父母遂其志,至嵩山禮少林寺方丈行正長老為師,披剃出家,旦暮依侍,親炙師教,錘煉有年,慧行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