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áng kǒu
注音ㄏㄨㄤˊ ㄎㄡˇ
繁體黃口
⒈ ?雛鳥的嘴。借指雛鳥。指幼兒。
⒈ ?雛鳥的嘴。借指雛鳥。 漢 劉向 《說苑·敬慎》:“孔子 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
引孔子 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
南朝 齊 謝朓 《詠竹詩》:“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
唐 元稹 《有鳥》詩之十四:“可惜官倉無限粟, 伯夷 餓死黃口肥。”
清 卓爾堪 《題脊令圖》詩:“汝雛旦暮啼黃口,汝魂血污歸故鄉。”
⒉ ?指幼兒。
引《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
高誘 注:“黃口,幼也。”
《新唐書·百官志一》:“每歲孟春上其籍,自黃口以上印臂。”
清 吳嘉紀 《堤決》詩之五:“暮年辛苦飼孤孫,黃口命倚白頭存。”
阿英 《夜》:“孤兒寡婦的哀號,白發黃口的凄吟,一切的經過,又完全涌上心頭。”
⒈ ?雛鳥。因出生時,嘴為黃色,故稱為「黃口」。
引唐·陳陶〈空城雀〉詩:「近村紅栗香壓枝,嗷嗷黃口訴朝饑。」
⒉ ?幼小的孩童。
引《淮南子·泛論》:「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1.哈哈,我以為是是什么人呢,半夜三更敢到泥石店來作祟,原來是三個黃口小子,哼!怎么?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嗎?哈哈哈。
2.對于那些滿街飛的黃口孺子我們應給更多的教育幫助。
3., 哈哈,吳下阿蒙也有這一天!陸遜,黃口孺子,乳臭未干,焉能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