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ǔ tǐ shī
注音ㄍㄨˇ ㄊ一ˇ ㄕ
繁體古體詩
⒈ ?唐代以后指區別于近體詩(律詩、絕句)的一種詩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數沒有限制,每句的字數也可以不齊,平仄和用韻都比較自由。也叫古詩或古風。
⒈ ?詩體名。對近體詩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要求對仗,平仄與用韻比較自由。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參見“古風”、“古詩”。
引唐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詩:“早作諸侯客,兼工古體詩。”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陸放翁詩》:“試觀 唐 以來古體詩,多有至千餘言四五百言者; 放翁 古詩,從未有至三百言以外。”
⒈ ?詩歌的一種型體。相對于近體詩而言。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數無限制,用韻無定則,不拘平仄對偶。
1.文同古體詩基本上按照宋代通語押韻,但多少顯得有些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