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ī jiào
注音ㄕ ㄐ一ㄠˋ
繁體詩教
⒈ ?古代文學理論術語。意謂《詩經》中雖然對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諷刺,但態度卻溫和委婉,即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擊。這種說法其實并不符合《詩經》的實際情況,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為封建社會衡量文學作品政治意義的重要標準。
⒈ ?本指《詩經》怨而不怒、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
引《禮記·經解》:“孔子 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孔穎達 疏:“《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詩》教始二《南》,皆著賢圣跡。”
明 海瑞 《注唐詩鼓吹序》:“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經’并行,《詩》教為首。”
⒉ ?泛指詩歌的教育宗旨和風格。
引采疇 《<謝亦囂詩集>序》:“六朝 至 陳 隋 之間,創為宮體,詩教為之一變,率皆浮靡之詞,華而不實,與性情相漓。”
⒈ ?詩經的教化功能。
引《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1.孔子從《詩經》中生發的“興觀群怨”,涵蓋了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開啟了中國文化“詩教”的傳統。
2.要實現"詩教"回歸,語文教師任重道遠。
3.我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辜鴻銘
4.要實現"詩教"回歸,語文教師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