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ǎo xiāo
注音ㄌ一ㄠˇ ㄒ一ㄠ
繁體蓼蕭
⒈ ?《詩(shī)·小雅·蓼蕭序》:“《蓼蕭》,澤及四海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國(guó)景子相齊侯,賦《蓼蕭》。”杜預(yù)注:“《蓼蕭》,《詩(shī)·小雅》,言太平澤及遠(yuǎn),若露之在蕭,以喻晉君恩澤及諸侯。”后因以“蓼蕭”指君王的恩澤。
⒈ ?后因以“蓼蕭”指君王的恩澤。
引《詩(shī)·小雅·蓼蕭序》:“《蓼蕭》,澤及四海也。”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國(guó)景子 相 齊侯,賦《蓼蕭》。”
杜預(yù) 注:“《蓼蕭》,《詩(shī)·小雅》,言太平澤及遠(yuǎn),若露之在蕭,以喻 晉君 恩澤及諸侯。”
唐 白居易 《楊造等亡母追贈(zèng)太君制》:“《蓼蕭》之澤,宜自葉而流根。”
王闿運(yùn) 《影山草堂銘》:“山川無(wú)允猶之典,草木絶《蓼蕭》之澤。”
⒈ ?《詩(shī)經(jīng)·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據(jù)〈詩(shī)序〉:「蓼蕭,澤及四海也。」或亦指為天子燕諸侯之詩(shī)。首章二句為:「蓼彼蕭斯,零露湑兮」。蓼,長(zhǎng)大。蕭,一種草。蓼蕭,即蒿,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