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ù lì
注音ㄈㄨˋ ㄌ一ˋ
繁體附麗
⒈ ?〈書〉依附;附著:無所附麗。
⒈ ?附著;依附。
引《文選·左思<魏都賦>》:“而子大夫之賢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麗皇極。”
李善 注:“言不曾與眾庶翼戴上者,等其威儀,而附著於大中之道也。”
唐 張九齡 《與李讓侍御書》:“而慈親在堂,如日將暮,遂乃甘心附麗,乘便歸寧。”
《金史·楊伯雄傳》:“君子受知於人當以禮進,附麗奔走,非素志也。”
魯迅 《華蓋集續編·記談話》:“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⒈ ?依附。
引《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劉毅叛換,負釁西夏,凌上罔主,志肆奸暴,附麗協黨,扇蕩王畿。」
《文選·左思·魏都賦》:「附麗皇極,思稟正朔。」
1.在殘酷競爭的世界,一個民族,首先需要的是猛獸般的勇氣和性格,無此前提,智慧和文化則無以附麗。民族性格一旦衰弱,就只能靠和親、筑長城、投降稱臣當順民和超過鼠兔的繁殖力,才能讓自己茍活下來。
2.上安下順,風清弊絕,草長鶯飛,楊柳堆煙,無所附麗。
3.西湖處處都在他眼里又變得可人起來了,即便是在孤山后面發現一個水潭,在他筆下也是———“浮紅漲綠,儼然織錦,陽光自林隙來,附麗其上,益增娟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