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舉

詞語解釋
包舉[ bāo jǔ ]
⒈ ?總括。
例包舉無遺。
英sum up;
⒉ ?并吞。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漢·賈誼《過秦論》
英absorb; anner; merge; swallow up;
引證解釋
⒈ ?猶言全部占有。
引漢 賈誼 《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唐 元稹 《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昔我 高祖、太宗 化 隋 為 唐,奄宅區夏,包舉四海,全付子孫,其事何哉?”
鄭觀應 《盛世危言·道器》:“由是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間,名物理氣,無不羅括而包舉。”
李大釗 《警告全國父老書》:“借以問鼎神州,包舉禹城之河山耳。”
⒉ ?總括;包括。
引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至於《史》、《漢》則不然,凡所包舉,務存恢博。”
清 準良 《請修鐵路疏》:“均能臚陳確實,包舉無遺。”
魯迅 《熱風·估<學衡>》:“雖說采集時候,也兼游覽,但這應該包舉在主要的事務里,一列舉便不‘古’了。”
國語辭典
包舉[ bāo jǔ ]
⒈ ?總括、包羅一切。
引《文選·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英語to summarize, to swallow up, to annex, to merge
分字解釋
※ "包舉"的意思解釋、包舉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 當是時,中原動蕩,各地豪杰竟起,便是邊塞各族,也都難免有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 圣人欲包舉宇內,橫掃八荒,蟻民野夫,背井離鄉,拋家舍業,累白骨而成圣人之名。
3.,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4., 包舉宇內,席卷四海,并吞八荒,橫掃六合,終成帝皇之業,見不世威名,華夏的統治者,天地間的不朽名君,“始皇帝”。
5., 就是始皇大帝也不忘在泰山的崖壁上刻上他包舉宇內的功勛。
6.,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7.,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8.,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守而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荒之心。
9., 秦孝公占據了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窺伺著周朝王室以圖奪取政權,心懷席卷天下、包舉宇內的意圖,有著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
10., ……秦孝公有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
相關詞語
- jǔ dòng舉動
- jǔ bàn舉辦
- bāo kuò包括
- bāo zhuāng包裝
- yī jǔ yī dòng一舉一動
- bāo gān zhì包干制
- bāo wéi包圍
- dǎ bāo打包
- bāo róng包容
- bāo gān ér包干兒
- xuǎn jǔ選舉
- yí jǔ儀舉
- jǔ wú yí cè舉無遺策
- yì jǔ逸舉
- cǎo bāo草包
- bāo gān包干
- bāo dǎ tīng包打聽
- yí jǔ移舉
- jǔ bù shèng jǔ舉不勝舉
- xiāng bāo香包
- jǔ xíng舉行
- bāo yī包衣
- yī jǔ一舉
- bāo cáng包藏
- yì jǔ義舉
- jǔ shì舉事
- jǔ mù舉目
- jǔ yī fèi bǎi舉一廢百
- bāo jī包機
- jǔ zhǔ舉主
- bāo shēn gōng包身工
- yán luó bāo lǎo閻羅包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