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

詞語解釋
三教[ sān jiào ]
⒈ ?漢儒謂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
⒉ ?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⒊ ?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引證解釋
⒈ ?漢 儒謂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稱為“三教”。
引漢 班固 《白虎通·三教》:“王者設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⒉ ?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引漢 徐干 《中論·治學》:“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義、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⒊ ?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引《北史·周本紀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
唐 牛肅 《牛應貞》:“學窮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儀 《輟耕錄·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則儒賤邪?’對曰:‘黃金白璧,無亦何妨;五穀於世,豈可一日闕哉!’”
魯迅 《華蓋集·補白二》:“佛教初來時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學先生談禪,和尚做詩的時候,‘三教同源’的機運就成熟了。”
國語辭典
三教[ sān jiào ]
⒈ ?夏代教忠,商代教敬,周代教文,稱為「三教」。見漢·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
⒉ ?佛、儒、道三教的合稱。
英語the Three Doctrines (Daoism, Confucianism, Buddhism)?
德語die /Drei Lehren/ (S, Buddh)?
法語les Trois Religions, tao?sme, confucianisme et bouddhisme
分字解釋
※ "三教"的意思解釋、三教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蕭穎士,二十七歲中進士,儒釋道三教無不精通博識,文章學術知名當時,但性情暴躁,恃才傲物。
2.地位一言九鼎,實力九牛二虎,交際三教九流,朋友遍布九州,煩惱九宵云外,快樂直達九天,機會九星連珠,祥瑞九龍歸海,重陽九九大吉!
3.陶弘景則編造神仙譜系、建立教派的傳授歷史,并提出融攝儒釋道三教的教義。
4.張川,一個三教九流無所不會,品竹調弦無所不通的都市白領,且看他穿越后如何笑傲修真,縱橫天地。
5.而奴隸販子,旅行者,愁眉苦臉的農民,也都自然而然地聚集在,這間三教九流來者不拒的酒館,當然也少不了外來的自由者們。
6.也許是緣自王室與貴族的某些治政動向,也許是因為亡漢西走三教中道儒入西荒,也許是為了消弭九國遺留的影響……
7.在中國先秦社會的諸子百家爭鳴時代,各種思想爭鋒交錯,三教九流隨著群雄神州逐鹿起伏跌宕,我心向往之!怎奈西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8.北宋西京地區旅游活動的參與者階層廣泛,上至皇帝,下到文人墨客、富商大賈、宗教信徒、市井百姓;群體來源眾多,包括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等各種人都紛紛參與進來,在西京地區這一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自己,形成了熱鬧壯觀的歷史場景。
9.春節之前,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教授專程到北京狀告證監會,北京一中院沒有受理該案件,當時本報也予以報道。
10.我自認是個超脫的人,在長期危險動蕩的生活中,在與形形色*、三教九流人物交往中,養成了見怪不怪、處變不驚的沉著性格,因而屢屢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王朔
相關詞語
- jiào cái教材
- sān sān zhì三三制
- sān mù三木
- shè huì jiào yù社會教育
- sān zhì三至
- sān bǎi三百
- sān shēn diàn三身殿
- èr sān二三
- cì jiào賜教
- bài wù jiào拜物教
- sān shēn三身
- sān guó yǎn yì三國演義
- jiào liàn教練
- jiào shòu教授
- jù yuè sān bǎi距躍三百
- jiào huì教會
- zōng jiào宗教
- sān nián bì三年碧
- jiào zhǔ教主
- jiào huà教化
- qiú jiào求教
- sān fāng三方
- sān mín zhǔ yì三民主義
- jiào xué dà gāng教學大綱
- sān guó三國
- sān jié三節
- xié jiào邪教
- dào jiào道教
- lǐng jiào領教
- sān bǎi qián三百錢
- jiào kē shū教科書
- jiā jiào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