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筆磬折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簪:插戴。古代插筆備禮,躬身作揖,表示恭敬。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基礎信息
拼音zān bǐ qìng zhé
注音ㄗㄢ ㄅ一ˇ ㄑ一ㄥˋ ㄓㄜˊ
繁體簮筆磬摺
感情簪筆磬折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斬草除根(意思解釋)
- 合浦珠還(意思解釋)
- 放牛歸馬(意思解釋)
- 所作所為(意思解釋)
- 秋水伊人(意思解釋)
- 丑聲遠播(意思解釋)
- 直截了當(意思解釋)
- 銷聲匿跡(意思解釋)
- 材輕德薄(意思解釋)
- 白日見鬼(意思解釋)
- 舉善薦賢(意思解釋)
- 玉卮無當(意思解釋)
- 三長兩短(意思解釋)
- 鐵面無私(意思解釋)
- 快心滿志(意思解釋)
- 互通有無(意思解釋)
- 摧身碎首(意思解釋)
- 將奪固與(意思解釋)
- 香火姻緣(意思解釋)
- 古里古怪(意思解釋)
- 勤學苦練(意思解釋)
- 偶語棄市(意思解釋)
- 刮目相看(意思解釋)
- 伸手不見五指(意思解釋)
- 出師不利(意思解釋)
- 霜露之悲(意思解釋)
- 家常便飯(意思解釋)
- 藥石無效(意思解釋)
※ 簪筆磬折的意思解釋、簪筆磬折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滿紙空言 | 滿紙都是廢話。形容文章空洞,毫無內容。 |
語重情深 | 猶言語重心長。 |
混淆是非 |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
此一時彼一時 | 指時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
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剛正不阿 |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任人唯親 | 任:任用。唯:只。任用人不管德才怎樣;只用和自己關系親近的。 |
習非成是 |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
將功補過 | 將:拿;補:補償。用功勞補償過錯。 |
人心歸向 | 向:歸向,向往。指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
口快心直 | 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
云天霧地 |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
庖丁解牛 | 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
折臂三公 | 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
己溺己饑 | 亦作“己饑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饑”或“己饑己溺”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
鐵樹開花 | 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鐵樹:也叫蘇錢;常綠喬木;好多年才開一次花。 |
不置可否 | 置:擱;放;可:行;否:不行。不說對;也不說不對。指不明確表態。也作“不加可否。” |
道山學海 |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賢母良妻 | 見“賢妻良母”。 |
龍馭上賓 | 亦作“龍御上賓”。《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后因用“龍馭上賓”為皇帝之死的諱飾語。意為乘龍升天,為天帝之賓。 |
度德量力 | 度:衡量。衡量自己的品德;估計自己的能力。指辦事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威信和力量。 |
善善惡惡 | 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別善惡,愛憎分明。 |
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專一,反復無常。 |
形影相隨 | 像人或物體與其影子那樣總是在一起。形容關系密切;永不分離。 |
充耳不聞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