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斷后聞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謂先處理后奏聞。
出處《北史·宇文護傳》:“護第屯兵禁衛,盛于宮闕,事無巨細,皆先斷后聞。”
基礎信息
拼音xiān duàn hòu wén
注音ㄒ一ㄢ ㄉㄨㄢˋ ㄏㄡˋ ㄨㄣˊ
繁體先斷后聞
感情先斷后聞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事。
近義詞先斬后奏、先行后聞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含辛茹苦(意思解釋)
- 輪扁斫輪(意思解釋)
- 明若觀火(意思解釋)
- 空空蕩蕩(意思解釋)
- 順口溜(意思解釋)
- 青山綠水(意思解釋)
- 骨肉離散(意思解釋)
- 疙里疙瘩(意思解釋)
- 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解釋)
- 列風淫雨(意思解釋)
- 拉大旗作虎皮(意思解釋)
- 姹紫嫣紅(意思解釋)
- 供不應求(意思解釋)
- 主明臣直(意思解釋)
- 自命不凡(意思解釋)
- 將寡兵微(意思解釋)
- 黑不溜秋(意思解釋)
- 狹路相逢(意思解釋)
- 拔茅連茹(意思解釋)
- 雷霆萬鈞(意思解釋)
- 凹凸不平(意思解釋)
- 刻不容緩(意思解釋)
- 饑不擇食(意思解釋)
- 金口木舌(意思解釋)
- 從天而降(意思解釋)
- 心服口服(意思解釋)
- 眾所瞻望(意思解釋)
- 舉足輕重(意思解釋)
※ 先斷后聞的意思解釋、先斷后聞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倚老賣老 | 仗著年紀大;賣弄老資格。多形容擺老資格;輕視別人。 |
二話沒說 |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動。 |
大惑不解 |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輩子。后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
白日見鬼 | 大白天見到鬼。原比喻官府里清閑、冷落。現多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
壞法亂紀 | 破壞法制和紀律。 |
時易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
貧賤不能移 | 不會因生活貧困,地位卑微而改變自己的志向。 |
快心滿志 | 見“快心遂意”。 |
藏形匿影 | 藏、匿:隱藏。隱藏形跡,不露真相。 |
百無一是 | 是:對的;正確的。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 |
一場空 | 努力和希望完全落空。 |
夷為平地 | 夷:拉平,鏟平。鏟平使成一塊平地。 |
雞胸龜背 | 凸胸駝背。 |
女扮男裝 | 女子穿上男裝,打扮成男子的模樣。 |
動魄驚心 |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
盡誠竭節 | 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
快人快語 | 快:爽利;直爽。爽快人說爽快話。 |
眾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為大家所敬仰。 |
足不出門 | 同“足不出戶”。 |
以夷制夷 | 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沖突;削弱其力量。 |
他山之石 | 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錯誤的外力。 |
亂作一團 | 混雜在一起,形容極為混亂。 |
書不釋手 | 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 |
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
泣不成聲 | 泣:低聲哭。哭得噎住了;連聲音也發不出來。形容極度悲傷。 |
大顯神通 | 神通:原為佛教用語;指無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極其高超的本領。形容充分顯示出高超的本領。 |
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婦女。指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