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通變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見“識時達變”。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爾祖子文,為楚名臣,識時通變。”
例子清·劉大櫆《送侈縣改官鳳陽序》:“維侯識時通變,因土宜,順民性,寬不壞法,猛不戲民。”
基礎信息
拼音shí shí tōng biàn
注音ㄕˊ ㄕˊ ㄊㄨㄥ ㄅ一ㄢˋ
繁體識時通變
感情識時通變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認清時勢。
近義詞識時達變
英語comprehending and adaptable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亭亭玉立(意思解釋)
- 鷗鳥不下(意思解釋)
- 形神不全(意思解釋)
- 外圓內方(意思解釋)
- 費盡心機(意思解釋)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意思解釋)
- 不分青紅皂白(意思解釋)
- 言而無信(意思解釋)
- 必由之路(意思解釋)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意思解釋)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釋)
- 凹凸不平(意思解釋)
- 室邇人遙(意思解釋)
- 文治武功(意思解釋)
- 流里流氣(意思解釋)
- 縱橫天下(意思解釋)
- 似是而非(意思解釋)
- 信口開河(意思解釋)
- 狼吞虎咽(意思解釋)
- 散言碎語(意思解釋)
- 不在話下(意思解釋)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意思解釋)
- 忘乎所以(意思解釋)
- 河山之德(意思解釋)
- 鳳友鸞交(意思解釋)
- 服氣吞露(意思解釋)
- 倒載干戈(意思解釋)
- 弊多利少(意思解釋)
※ 識時通變的意思解釋、識時通變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度己以繩 |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度。 |
勤儉節約 | 指人勤于勞作而生活簡單儉樸。 |
孤身只影 | 形容孤單一人。 |
如履薄冰 | 好像踩著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險的境地而提心吊膽。 |
一塌糊涂 | 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
掉以輕心 | 掉:原意為搖擺;現只表示一種動作;無實義;輕心:漫不經心。對事情采取輕率的漫不經心的態度;不認真當回事。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指幸運事不會連續到來,禍事卻會接踵而至。 |
肝膽過人 | 膽量超過一般人。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親上成親 | 謂原是親戚,又再結姻親。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經緯天地 | 經:絲織品的直線;緯:絲織品的橫線。形容人的才能極大,能經營天下,治理國政。 |
形影相吊 |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相互慰問。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吊:慰問。 |
有目共睹 | 睹:看見。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見。形容極其明顯。 |
融會貫通 |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 |
事與愿違 | 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
將奪固與 | 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固,同“姑”。 |
一竅不通 | 竅:洞;這里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閉塞、愚鈍。 |
家破人亡 | 家園被毀;親人死亡。形容家庭慘遭不幸。 |
聰明才智 | 聰明:耳聰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取之不盡 | 拿不盡。形容極其豐富。 |
不合時宜 | 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時尚。不符合當時的形勢或社會潮流。 |
今古奇觀 | 奇觀:奇異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見的事。 |
刮目相看 |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竹籃打水一場空 | 比喻費了力沒有效果。 |
魂飛天外 | 靈魂脫離軀體飛到天空之外。形容驚恐到極點。 |
昏聵無能 |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涂,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
反戈一擊 | 反:反轉;調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尖頭橫刃;長柄;像矛。調轉矛頭;向自己原來的營壘進攻。比喻掉轉方向;對自己陣營的壞人壞事進行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