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悅目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處《宋史 范鎮傳》:“凡可以蕩心悅目,不宜有加于舊。”
例子兩人到山腳下一看,只見新葉嫩碧,土地金黃,野草開著些紅紅白白的小花,真是連看看也賞心悅目。(魯迅《故事新編 采薇》)
基礎信息
拼音shǎng xīn yuè mù
注音ㄕㄤˇ ㄒ一ㄣ ㄩㄝˋ ㄇㄨˋ
繁體賞心悅目
正音“悅”,不能讀作“ruì”。
感情賞心悅目是褒義詞。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辨形“悅”,不能寫作“樂”。
辨析賞心悅目和“心曠神怡”都是表示“景色美好而給人愉快感覺”。但賞心悅目偏重于“心”和“目”;強調給人感觀上的享受;而“心曠神怡”偏重于“心”和“神”;強調給人精神上的愉快。
近義詞心曠神怡、歡欣鼓舞
反義詞觸目驚心、怵目驚心
英語be good to hear or see
俄語доставлять эстетическое наслаждение
日語目(め)や心(こころ)を楽(たの)しませる
德語das Herz ergǒtzen und die Augen erfreuen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死腦瓜骨(意思解釋)
- 二百五(意思解釋)
- 釋車下走(意思解釋)
- 噓寒問暖(意思解釋)
- 白費心機(意思解釋)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意思解釋)
- 日日夜夜(意思解釋)
- 臨危受命(意思解釋)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意思解釋)
- 心直口快(意思解釋)
- 拋磚引玉(意思解釋)
- 通都大邑(意思解釋)
- 神采奕奕(意思解釋)
- 夷為平地(意思解釋)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意思解釋)
- 穢德垢行(意思解釋)
- 珠還合浦(意思解釋)
- 湖光山色(意思解釋)
- 超然物外(意思解釋)
- 短壽促命(意思解釋)
- 子繼父業(意思解釋)
- 氣味相投(意思解釋)
- 不合時宜(意思解釋)
- 老牛舐犢(意思解釋)
- 華不再揚(意思解釋)
- 在此存照(意思解釋)
- 無聲無息(意思解釋)
- 無計可施(意思解釋)
※ 賞心悅目的意思解釋、賞心悅目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勤儉節約 | 指人勤于勞作而生活簡單儉樸。 |
壯氣吞牛 | 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
名山大川 |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
落葉歸根 | 樹葉落到樹根旁。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異鄉的人;最終還是要回歸本鄉本土。 |
不敢茍同 | 茍:茍且。不敢隨便地同事。指對人對事抱慎重態度。 |
彬彬有禮 | 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樸兼備貌。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富:有錢;貴:地位高;淫:惑亂;威武:武力。指不因有錢有勢而惑亂,不因武力或權勢而脅迫屈服。 |
河魚腹疾 | 指腹瀉。 |
鬼瞰其室 | 謂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 |
珠宮貝闕 | 用珍珠寶貝做的宮殿。形容房屋華麗。 |
不卑不亢 | 卑:自卑;亢:高傲。既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作“不亢不卑”。 |
隳肝瀝膽 | 隳:毀壞;瀝:液體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誠無比。 |
正人君子 | 舊時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現多用來諷刺假裝正經的人。 |
妻兒老小 | 指全家人。用在表示家族負擔。 |
祖傳秘方 |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
漫不經心 | 漫:隨便;不受約束;經心:在意;留心。說話辦事不用心考慮;隨隨便便;不在乎。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舉直錯枉 | 舉:選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廢棄,放棄。枉:彎曲,比喻邪惡之人。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
通今達古 | 同“通今博古”。 |
賢母良妻 | 見“賢妻良母”。 |
牛郎織女 | 牛郎織女是從牽牛星和織女星兩個星名衍化而成的傳統神話中的兩個主角。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造云錦;但跟牛郎結婚以后;就中斷織錦;致使天帝震怒;責令分離;每年七夕準相會一次。現比喻夫妻長期分離。 |
不可告人 | 不能告訴別人。多指見不得人的不光明、不正當的用心或行徑。 |
不在話下 | 原多用于舊小說中;表示故事暫告一段落;轉入別的情節。現多指事物輕微;不值得說或事情當然是這樣;用不著說。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同“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離本趣末 | 趣:通“趨”,趨向。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
圓鑿方枘 | 鑿:榫眼;枘:榫頭。方榫頭插不進圓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慌不擇路 | 勢急心慌,顧不上選擇道路。 |
赤膽忠心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很忠誠;有時也指非常真誠的心。也作“忠心赤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