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基本解釋指我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提倡的倫理道德。三綱;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 、智、信。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三綱五常的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碰壁后,在冉求的幫助下回到了魯國,他與季康子是不相為謀。于是專心著述,編輯整理《詩》《書》《禮》《樂》《春秋》,同時又開壇講學,與弟子們坐而論道,正式總結出三綱五常等社會規范。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三綱五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乘風破浪 | 《宋書 宗愨傳》:“愨少時,炳問其志。愨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揮霍無度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2回:“因為兒子豹英一向揮霍無度,不敢交與他。” |
篤近舉遠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饑腸轆轆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