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o xíng nì shī
基本解釋倒、逆:反常;行、施:做事。違反常規;違背情理的行為一般指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時代進步方向的行為。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倒行逆施的典故
春秋時,楚國大臣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殺害了。伍子胥逃到吳國,發誓要為父兄報仇。后來,伍子胥率領吳軍攻破楚國首都郢。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還不肯罷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尸體,狠狠地鞭打了三百下,總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為報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國滅了,還要在死人身上出氣,就派人去對他說:“虧你還是楚國人,你太過分了!”伍子胥對來人說:“我已經老了,日子有限,我急于報仇,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倒行逆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我批評 | 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流離顛沛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快心滿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過而能改 |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詐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