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的成語故事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基本解釋蜃:蛤蜊。古代傳說蜃能吐氣成樓臺的形狀。實際上是大氣由于光線折射把遠外的樓臺等城市景物顯現(xiàn)在空中或地面上。這種幻景多出現(xiàn)在夏天的海邊或沙漠地帶。現(xiàn)比喻虛無縹緲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
暫未找到成語海市蜃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海市蜃樓)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前因后果 | 梁 蕭子顯《南齊書 高逸傳論》:“史臣曰:‘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yè)行交酬,連瑣相襲。’” |
嚴刑峻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后遭條獄之詔,吉捍拒大難,不避嚴刑峻法。” |
野心勃勃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shù)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
篤近舉遠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名重一時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