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氣揚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基本解釋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
趾高氣揚的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yīng)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lián)軍作戰(zhàn)。由于對方盟國眾多,氣勢盛大,屈瑕盛為恐慌。于是,他準(zhǔn)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斗廉反對這樣做,斗廉認(rèn)為,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斗志不堅,只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采納了斗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蒲騷之戰(zhàn)”。
但是,屈瑕并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為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里。
過了兩年,楚玉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向送行的官員告別,然后登上華美的戰(zhàn)車,威風(fēng)凜凜地?fù)P長而去。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時對御手說:“莫敖這次出征要吃敗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zhàn)嗎。”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駕車到王宮,求見楚王。他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沒答應(yīng)。
屈瑕到了前線,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軍中“敢諫者處于極刑”。武斷專橫到了極點。
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zhàn)。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隊隨地駐扎,一點也不做戒備。
羅軍聯(lián)合盧襦(今襄樊市西南)的軍隊猛烈攻擊。楚軍馬上潰散,死傷慘重。屈瑕乘著一輛戰(zhàn)車,狼狽而逃。出征時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早已不見了。
屈瑕逃到楚國境內(nèi)一個叫荒谷的地方,發(fā)現(xiàn)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傷,自縊而亡。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趾高氣揚)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暴殄天物 | 《尚書 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連綿不絕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神惠記》:“往余再喪妻,四喪子,復(fù)喪妹,最后喪母,連綿不絕。哭泣悲傷,五衷菀結(jié)。”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盲人說象 | 元 黃溍《書袁通甫詩后》:“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yuǎn)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
結(jié)黨營私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戊申封事》:“宰相植黨營私,孤負(fù)任使。” |
進(jìn)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jìn)本退末,廣利農(nóng)業(yè)便也。” |
篤近舉遠(yuǎn)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識字知書 |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zhí)鐙隨鞭。” |
魚死網(wǎng)破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wǎng)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wǎng)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