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酬失的成語故事

拼音dé bù chóu shī
基本解釋見“得不償失”。
出處《后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得不酬失的典故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占據江東六郡,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就召集群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只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他認為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孫權沒采納他的意見就出兵取勝,但整體上得不酬失。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得不酬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舍安就危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大公無私 | 清 龔自珍《論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
畏縮不前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
著手回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著手回春。” |
德容言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蝶粉蜂黃 | 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涂額藉蜂黃。” |
以身試法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
珠宮貝闕 |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