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斗量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ē zài dǒu liáng
基本解釋載:裝載。用車裝;用斗量。形容事物、人才很多;也作“斗量車載”。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權傳》“遣都尉趙咨使魏”裴松之注引三國 吳 韋昭《吳書》:“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
車載斗量的典故
三國時,蜀主劉備稱帝,出兵伐吳。吳主孫權派中大夫趙咨出使魏國,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輕視東吳,接見趙咨時態(tài)度傲慢地問道:“吳王是什么樣的國君?吳國怕不怕我們魏國?”
趙咨聽了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問話,心中很氣憤。他作為吳國的使者,當然不能有失國家的尊嚴,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吳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魯肅證明了他的聰慧,選拔呂蒙證明了他的明智,俘虜于禁而不殺證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證明了他的睿智,據(jù)三州虎視四方證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稱臣證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說到怕不怕,盡管大國有征伐的武力,小國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況我們吳國有雄兵百萬,據(jù)江漢天險,何必怕人家?”
一席從容的對答,使曹丕十分嘆服,不得不改用比較恭敬的口氣問:“像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東吳有多少?”
趙咨答道:“聰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這樣的,那簡直是用車裝,用斗量,數(shù)也數(shù)不清!”
聽到如此得體的外交辭令,魏國朝廷上下都對趙咨肅然起敬。曹丕也連聲稱贊趙咨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當之無愧。”
趙咨回到東吳,孫權嘉獎他不辱使命,封他為騎都尉,對他更加賞識重用。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車載斗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澆風薄俗 | 唐 陳黯《辯謀》:“得之則逸身豐家,不得則嫉時怨命,噫,此真澆風薄俗者之心也。” |
滿天星斗 | 唐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 |
彬彬有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3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禮。” |
齊頭并進 |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
普天同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 |
刻骨銘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饑腸轆轆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躡手躡腳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周瑞家的會意,忙著躡手躡腳的往東邊屋里來,只見奶奶拍著大姐兒睡覺呢。”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空口無憑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7回:“空口無憑的話,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