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自艾的成語故事

拼音zì yuàn zì yì
基本解釋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現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自怨自艾的典故
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對一些歷史事件有所懷疑,問湯的賢相伊尹幫助湯統一天下是否正確。孟子說伊尹幫助湯統一天下后一直在輔佐朝政,湯的孫子太甲破壞法度被伊尹流放到相邑。三年后太甲悔過自新,伊尹迎接他回來做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自怨自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安適如常 | 葉圣陶《線下 孤獨》:“待交了春,天氣漸見和暖,就安適如常了。” |
鋪張浪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 |
僧多粥少 | 王朔《浮出海面》:“國家有困難,僧多粥少,為國分憂嘛。”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
流離顛沛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 |
親上成親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
囚首垢面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 |
煢煢孑立 | 晉 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