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災樂禍的成語故事

拼音xìng zāi lè huò
基本解釋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幸:高興;樂:歡喜。
出處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 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
幸災樂禍的典故
春秋時,晉國發生災荒,請求向秦國買糧。大臣百里奚贊同賣糧,秦國給晉國支援了大批糧食,使晉國渡過了災荒。第二年,秦國發生災荒,向晉國求援,晉國不肯幫助,大臣慶鄭勸諫晉國君“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幸災樂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非同小可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吉星高照 | 陳殘云《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
反復無常 | 宋 陳亮《與范東叔龍圖書》:“時事反復無常,天運所至,亦看人事對付如何。” |
習非成是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
一時一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可憐今日我無錢,一時一刻如長年。”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
衣錦還鄉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發號施令 | 《尚書 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
狹路相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如做個計較,放了他回去,狹路相逢,安知沒有報恩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