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目案劍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ēn mù àn jiàn
基本解釋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圓雙眼,握著寶劍。形容帶劍者怒目圓睜的樣子。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
瞋目案劍的典故
秦朝末年,劉邦駐守陳留縣,當地窮書生酈食其才學過人,前去投奔劉邦,劉邦聽說來者是儒生就不接見。酈食其氣憤地握劍對侍者說自己是高陽酒徒,劉邦一聽趕忙接見。后來酈食其成為劉邦的得力謀士,為劉邦一統天下而出謀劃策。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瞋目案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七搭八扯 |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惜指失掌 | 《南史 阮佃夫傳》:“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邪?’”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經緯天下 | 《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