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自失的成語故事

拼音huǎng rán zì shī
基本解釋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樣子。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夢么?’”
暫未找到成語恍然自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恍然自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舉例發凡 | 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
十全十美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地地道道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聲不響,心里打著主意。” |
敏而好學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半吊子 | 丁玲《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志》:“他卻說自己是‘半吊子文人’,也是一種夸大,是不真實的。” |
神采奕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玩具》:“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 |
不翼而飛 | 戰國 齊 管仲《管子 戒篇》:“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 |
結駟連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 |
折臂三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