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

拼音jiàn lì wàng yì
基本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人貪財自私。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見利忘義的典故
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后也死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侄呂產為相國,呂祿統領京都禁衛軍。呂氏家族掌權,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于把北軍歸周勃指揮。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zhu)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其余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后,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斗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漢書》記載說:“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作者班固認為酈寄不屬于“見利忘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見利忘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石枯松老 | 金·丘處機《水龍吟·道運》詞:“海移山變,石枯松老。”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默不做聲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劉峰默不做聲,順著梯子下了幾階,又回身關好柜底板。” |
人面獸心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面獸心。”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鬼瞰其室 | 《文選·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善注引李奇曰:“鬼神害盈而福謙。”劉良注:“是知高明富貴之家,鬼神窺望其室,將害其滿盈之志矣。” |
出頭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 |
可想而知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貧賤不能移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進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