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

拼音hào móu shàn duàn
基本解釋形容人能不斷思考,并善于判斷。
出處晉 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好謀善斷的典故
三國時,孫權善于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只要有才能,愿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前往荊州,以吊喪為名,聯合依附于劉表的劉備,共同對抗曹操。魯肅與劉備見面后,劉備表示同意,便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當時,孫權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后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不采取主動將會大禍臨頭。曹軍南下作戰,非常疲倦,加上他們又不習水戰,只要孫、劉聯軍,一定能將曹操打敗。孫權聽了這番分析,增強了聯劉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議,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后,認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議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大獲全勝。周瑜的話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一年,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程普為右督,率三萬精兵沿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迎擊曹軍。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建立吳國后,由于他善于用人,善于判斷,所以吳國越來越強大。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好謀善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死灰復燃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復燃,物有待爾。” |
失魂喪膽 |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 |
進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臭名遠揚 | 《宋書 劉義真傳》:“案車騎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
篤近舉遠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沒里沒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
官僚主義 |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第二,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 |
見危致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