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的成語故事

拼音dāi ruò mù jī
基本解釋愣著不動;像只木頭雞。形容人癡或因驚恐而發愣的神態。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的典故
《莊子·達生篇》中有這樣一個寓言:古時候人們很喜歡斗雞的游戲,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為國王訓練斗雞,準備參加搏斗。過了十天,國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國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斗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國王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再過了十天,紀省子終于說差不多了,它雖然偶爾還叫幾聲,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國王于是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沒想到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還沒有交手就都掉頭逃走。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呆若木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物腐蟲生 | 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殺雞取卵 | 希臘《伊索語言 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里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大財,結果卻一無所得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
云天霧地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 |
分路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祖傳秘方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傳秘方。” |
大開方便之門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急功近利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