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基本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慮;行:行動。經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的典故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文子為人謹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慮以后才決定做與不做。孔子都不贊同他的觀點,認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會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過看問題應該是一分為二,客觀地分析問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三思而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混世魔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老實巴交 | 徐光耀《平原烈火》:“一個一個心慈面善,全是老實巴交的。” |
浪跡江湖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白日見鬼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 王貞白《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儉以養德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今是昨非 |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拔茅連茹 | 《周易 泰》:“拔茅茹,以其匯。”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