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耕而食,不蠶而衣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
基本解釋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蠶:養蠶。不種田卻有飯吃,不養蠶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暫未找到成語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耕而食,不蠶而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改過遷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夢幻泡影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反唇相稽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見多識廣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用心良苦 | 清·錢謙益《題懷麓堂詩鈔》:“孟陽于惡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詩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
男女授受不親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下臨無地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暴取豪奪 |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