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聊賴的成語故事

拼音bǎi wú liáo lài
基本解釋百:泛指多;各個方面;聊賴:憑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托;精神空虛;感覺什么都沒意思。指精神無所寄托。
出處傅専《閣夜》詩:“百無聊賴作詞人,盡許閑愁集一身。”
百無聊賴的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公孫瓚盤踞薊州,袁紹想消滅公孫瓚,故意散布謠言說易州城易守難攻,公孫瓚遷都易州城,大量修筑工事。袁紹大軍圍困易州,公孫瓚暗中慶幸占據了有利地形,但時間一長就百無聊賴,士氣低落,被袁紹挖通地道進城占領。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百無聊賴)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二話沒說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正說中間,門外雷石柱慌慌張張進來,一把拉住老武,二話沒說,往外就走。” |
樂道安命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狐群狗黨 |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
盲人說象 | 元 黃溍《書袁通甫詩后》:“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揮霍無度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2回:“因為兒子豹英一向揮霍無度,不敢交與他。” |
雪兆豐年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古人云:‘雪兆豐年’。”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