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散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hòng ér sàn
基本解釋經過一陣喧鬧后馬上就散開了。
出處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一哄而散的典故
清朝時杭州府仁和縣財主袁鳳賓的兒子袁紹芬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子哥兒,他生性好賭,與賭家沈七欠下272銀圓,沈七去袁家討債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門口服毒自盡,圍觀的人群紛紛沖進去哄搶貴重物品,等袁鳳賓回家時早已一哄而散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哄而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混世魔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是非口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
個人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這是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 |
難言之隱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甕中之鱉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頭之上。”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長命富貴 | 《舊唐書 姚崇傳》:“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